2018年5月12日,今天正是我的生日,我們從布柆格坐火車到了奧地利的維也納,到達下榻旅館完成check-in ,稍作休息,因為計劃晚上去听歌劇,所以換上比較正式一點的衣服,可惜為了聽歌劇而特意帶來的皮鞋在庫倫洛夫划獨木舟的時候落水不能穿了,還是只能穿球鞋。
我們出發前往地鐵站,一路上還拍下一些路口的標誌性物件,以免下次找不到路,事實上弟弟的方向感非常好,我們一次都沒有迷路。
這個時間已是下午三點多鐘,
維也納的卡爾廣場,它的位置原是維也納古城的南大門,是環城大道與城市南北軸線的克恩滕大街的十字路口,這是維也納城市旅遊的重點之一,以地鐵站地面層蕾絲公園為中心,四周有老地鐵站、國家歌劇院、金色大廳、卡爾教堂、科技大學、納什卡市場和分離派會館,都是知名的景點,而且美景宮的後門就在東南面。
我們從卡爾廣場下車,走上地面,往西南方向走,經過分離派會館,所謂分離派就是指對傳統的學院派藝術的叛逆及反抗,這幢偉大的建築正是展示了這些離經叛道崇尚自由的藝術家的作品,可惜這個時候這幢建築圍滿了腳手架和圍幔,正在維修中,我們無法目睹其風采。
再往前走,看到這個屋頂就知道,納什卡大市場到了,每一個到維也納來的遊客,不管他是被巴洛克藝術或是音樂所吸引,都不會錯過這個地方。
納什卡市場是個果菜市場,不僅有美味食材與琳瑯滿目的藝品,還有連片的排檔點心和小吃攤,兩旁是成片的露天咖啡館、各式餐廳酒巴…美食品種非常多元。
這個白色像豆腐一樣的是山羊奶酪。
這裡不僅有在地的美味,也有印度咖哩、阿拉伯的拉餅和烤羊,甚至還有中式的餐廳。可以說是維也納美食的最大集中處,而且據說每樣消費都很便宜,真的太吸引人了,所以我們到了維也納的第一站就是直奔納什卡市場。我們從中間的走道進去,打算先逛一圈,最後再坐下來吃著名的維也納炸豬排
這些是各種各樣的奶酪,真是從來沒有見過的,看起來旁邊還有水,應該是新鮮現做的吧,
前面幾攤是各式各樣的甜點,這個可能是水果酒,
淹漬的橄欖還有不同的顏色,
冰淇淋
這是土耳其甜點---果仁蜜餅(Baklava),或是直接音譯成巴拉瓦餅,是一種口味濃郁、甜膩的土耳其酥皮點心。果仁蜜餅以層層酥皮製成,內餡裹入碎堅果,再搭上甜蜜的糖漿或蜂蜜,是阿拉伯、伊朗國家與從前的鄂圖曼等地區常見的菜餚(摘自維基百科)。
這可能是堅果,包成尖尖的形狀排成扇形,
一長排的蔬菜水果,品種多樣,琳瑯滿目,
水果鮮艷欲滴,
亞洲各國的泡麵,
各國的香料,有鍳於以前在國外買的許多香料都沒有好好的用,最後都過期扔掉,所以這次我們堅決不買香料,只是看一看,拍一張照片。
這些可愛的石臼,是我一直想要買的東西,而且每個才9.9歐,不到400元台幣,真想帶一個回去啊,可惜太重了,買了實在有點不明智,
又是香料
各種各樣的蜜餞,
這是德式的蘋果餅
香料
原來奧地利人也愛吃零食
又是香料,五顏六色的,並沒有仔細看每一種的名稱和用途
香料
另外一種土耳其的果仁蜜餅,烤成金黃色的,看起來香香脆脆很好吃的樣子,
又是Baklava,之前在旅遊生活頻道介紹過它的做法,知道非常甜,但是從來沒有吃過,於是我們决定嚐嚐看,買了這種比較便宜的,每個1歐元,酥酥脆脆的外皮一層又一層,裡面是大量的蜂蜜和一些堅果,又甜又粘,站在路邊很狼狽的吃完了,但脆脆的是也蠻香的。
用色大膽的瓷器,有點標新立異,所以拍了一張
這些個乳酪很有趣,可惜不知道怎麼個吃法,所以還是沒有嚐試一下,
西方特有的朝鮮葪,只在電視上看過,卻從來沒有吃過,
這一攤的蔬菜跟我們的差不多,還有薑,可能是亞洲進口的食材,看起來也不貴。
今天是周六,市場的後面還有一個跳蚤市場,各式各樣的舊東西,本來還蠻興奮的,但逛了一圈覺得沒有什麼好買的東西,都是舊舊的,亂亂的東西。
到是旁邊有兩幢建築非常漂亮,這一幢白色的巴洛克式建築,
這是新藝術風格,這一幢和右邊的這兩公寓就是著名的青春派大樓,於1899年由奧圖‧華格納(Otto Wagner)所設計,最大特色是色彩鮮艷的立面,非常典型地呈現出青春派在裝飾上的功力,位於右邊38號的公寓的完成時間與分離派會館同年,立面以女神頭像,金棕櫚葉,金藤蔓裝飾,而40號的這一幢則貼滿了方塊陶瓷磚,構成一幅巨大的樹圖,好像一株覆蓋著公寓的大樹。
逛完跳蚤市場又往回走到市場的另一條通道,這邊是成排的露天咖啡座,大概因為是周末吧,坐滿了人。
這一種不知道是什麼果乾,
這邊成排的都是餐廳,有廣東的燒腊、有泰國的餐廳,有日本的餐廳,也有德式的香腸和中東的Kebap…總之各國的美食都有,我們沿著走道一路逛,尋找傳說中的維也納炸肉排,
有一家餐廳的戶外座位上放著一本Manu,順手翻了一下,帥帥的Waiter立即上來招呼和介紹,於是就坐下來點餐了,仔細翻了一下Manu,發現價格並不是4歐5歐那麼便宜,但還是能夠接受的。
維也納的炸豬排是以「超大片」著稱的,據說它是法蘭茲‧約瑟夫皇帝最愛的一道菜,由於他勤政愛民,連帶使他最愛吃的炸豬排也成了維也納的一道名菜,所以到維也納一定要品嚐一下炸豬排。
我們點的這一塊肉排要價18歐元,所以比較貴是因為這塊肉排是用新鮮的薄片小牛肉,沾奶油與麵包粉油炸,吃起來裹皮酥脆而牛肉片鮮嫩多汁,風味不錯,這道菜通稱「炸肉排」Schnizel。
另外我們還點了一道匈牙利紅酒燉牛肉Goulash,這一道也是當地的名菜了,點餐的時候,Waiter一直誘導我們點貴的菜,然而我怕份量太大吃不完,最後堅持點了這道,大約是9歐元,
又叫了一杯當地的啤酒,於是我們就坐在維也納納什卡市場的露天餐座,邊品嚐佳肴,邊四處張望,享受這美好的下午時光。
不過,老實說這兩道菜並沒有非常好吃,肉排有點乾,搭配的醬料也是怪怪的,而GOULASH很鹹,總之並不是我們習慣的口味。
走道的對面是一家中餐廳,名為LEE,我們看到一名年輕的西方女點了一盤麻婆豆腐,一碗白飯,拿著筷子不知如何是好,裡面的服務生走出來,教她用筷子,最後她乾脆把麻婆豆腐澆在白飯上,用筷子扒拉了吃。
又有一位女士走過我們的座位區,翻了一下菜單,走之前對侍者說了一通,又比了一下大拇指。弟弟耳朵尖聽懂了,她說也許我們回頭時會來這裡用餐,真是很有說話藝術,弟弟認為我們應該學一學他們的說話方式。
最後結帳時侍者拿來了帳單,我仔細一看,灌了一些水,問他是怎麼算的,侍者還裝傻說是加了一成的小費,可是即使加了一成小費也不對啊,弟弟算給他們看,這才不好意思的說是他們數學不好算錯了,還追問我們說是哪一國的,大概是他們糊弄遊客慣了,偶爾遇到了一個有數學腦子的,覺得很好奇。
用餐完畢大概是下午五點多鐘了,離晚上歌劇院開演還有一段時間(具體是幾點開演已經忘了,當時是弟弟上官網查了當天上演的劇目和時間),弟弟提議去看一個教堂,其實我們應該先去歌劇院買好票,占好位子再去看教堂的,但是就這麼懶了一下不想走來走去的,後面就辛苦了。
我們要去看的教堂位在城市的東北方向的多璃河邊,搭地鐵U1線,到Vorgartenstraße站下車即可。
於是我們搭地鐵前往,走出地鐵站便可以看到一座教堂。這就是聖方濟教堂(St. Francis of Assisi Church),又名皇帝金禧教堂Kaiser Jubilee Church),而教堂的所在位置是墨西哥廣場,所以也有當地人稱這裡叫做墨西哥教堂(德文:Mexikokirche)。可惜我們去的時候並沒有開放,只能欣賞到它的外觀,這是側門,朴實無華,有點舊舊的。
1898年,為了慶祝法蘭斯皇帝登基五十周年,而開始新建這座教堂,直到1910年才完工,1913年祝聖。教堂的名字叫做西西斯的聖方濟,與國王名字有類似(Francis v.s. Franz)的發音。
目前由天主教聖三會(Order of the Holy Trinity)主持這個教堂,而最大的特點,這是維也納唯一的英語彌撒教堂。
我們沿著圍牆繞到教堂的後面,可以看出建築為巴西利卡風格(Basilica-style, 也就是羅馬式的聖殿結構)。
教堂背對著多瑙河,為了拍攝教堂的全景,我們走到了河邊大橋的引橋上,在這裡教堂的全貌盡收眼底,大理石的外牆,紅色的尖頂,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塔,一圈又一圈的拱廊,如同中世紀的城堡。
雖然不能去到內部參觀,上綱查了一下資料,據說教堂中最別的地方是伊莉莎白小堂(Elisabethkapelle) ,位於教堂的左側,是紀念法蘭斯皇帝的皇后,著名的SISI公主。當然,還會有甚麼地方會比法蘭斯皇帝的紀念教堂,更適合建立祭壇來紀念SISI公主?
據說伊撒伯爾小堂是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內部金碧輝煌,比主殿還要華麗很多。原來這個小堂的建設經費並非來自政府預算,而是來自於由國際紅十字會所募資的348,348 克朗(Crowns,當時奧匈帝國的貨幣)。
(此照片摘自綱路)
1898年,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路易吉·盧切尼(Luigi Lucheni)刺殺了奧匈帝國的伊莉莎白皇后。為了紀念她,紅十字會捐資建立了伊莉莎白小堂。小堂裝飾著金色的馬賽克,大理石牆壁。因為伊莉莎白也是匈牙利的皇后,為匈牙利人民發聲謀求福利,深受匈牙利人民的愛戴,拱頂有匈牙利的伊撒伯爾大型鑲嵌畫。
教堂的後面就是多瑙河,在這一段,河面寬廣,流速平穩,
一座現代化的大橋跨河而立,這就是帝國大橋(Reichsbrücke),是維也納最有名的橋之一,原先是一座吊橋,建於1872年。橋用了將近一百年,到了1976年八月一日的清晨,居然自己垮掉了。目前看到的是重新建的新橋。
橋的下面是個輪船碼頭,
回頭看聖方濟教堂,沐浴在夕陽中,紅色的屋頂在藍天的襯托下顯得更加華麗而莊重。
再回頭看多瑙河,河面寬闊,湯湯而過,岸邊綠樹成蔭,鬱鬱蔥蔥,又點綴著幾座現代化的高樓,而帝國大橋如長虹臥波,形成非常明麗壯闊的視覺效果,清風拂面,令人心懭神怡,不禁感嘆奧地利人的審美觀,他們無時無地都在創造美景,他們的愛美之心深入骨髓,如影隨形。
我們往回走,這是教堂的北面,最左面的這個八角形尖頂的部分可能就是伊莉莎白小堂。
木橋引橋的二樓是供行人行走的通道,我們從這裡往回走,
牆面上畫滿了涂鴉,看似雜亂,卻也極有美感,如同一幅又一幅的現代派的畫作,
也為單調的牆面增加了豐富的色彩吧,
我們來到了教堂前面的廣場,這是教堂的正面,正中間也有一個簡單的玫瑰窗,兩旁是對稱的兩座高塔,
正門上方的裝飾,尖頂下是一排拱圈,
玫瑰窗的正中間是一個聖人,也許是聖方濟,上下左右代表了四本福音書:
上方是鷲,象徵了約翰,是耶穌最寵愛的門徒,此書強調耶穌的神學思想。
左方是雄獅,象徵了馬可,是聖徒得的同伴,此書強調耶穌聖行與教誨,是最早也是最短的福音書。
右方是牛犢,象徵了路加,是聖保羅的同伴,原為醫生,此書強調耶穌的生平、受難及復活。
下方是天人,象徵了馬太,十二門徒之一,此書強調耶穌應驗了舊約全書所表達的期望實現。
而尖頂下的每個拱圈都有一個相同的雕塑,
教堂前的廣場上,一群穆斯林正在舉行一個聚會,現場有各種賣食物的攤位,還有一個攤位是在烤大豬,
看他們邊享受美食,邊聊天,玩得很開心的樣子,
一小群簇一小簇的穆斯林聚在一起聊得很開心。
看看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又搭地鐵回到卡爾廣場,準備去歌劇院,這是卡爾地鐵站的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