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4日,今天的行程是瓦豪一日遊。
以維也納為中心,周邊的一日遊行程有很多種,去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提斯拉瓦,就能多收集一個國家,也可以乘船漫遊瓦豪河谷,欣賞多瑙河兩岸一望無際的田園、優雅的文藝復興宮殿、漂亮的教堂與葡萄酒莊。考慮到布拉提斯拉瓦是欣賞城市建築類型 ,與之前參觀的一些景點有重複性,而瓦豪河谷則是另一種郊外型的自然風光,所以我們選擇了後者。
遊玩瓦豪河谷有多種交通方式,我們參考了其他部落客的行程,選擇了火車+遊船+火車的行程。
票券方面,我們選了DDSG Blue Danube船公司的套票: Train+ Ship + Abbey Melk(火車票+船票+梅爾克修道院門票)
★Train:瓦豪河谷來回ÖBB國鐵車票。去程可選從維也納西站或St. Pölten到Melk,回程從Krems到Wien Franz-Josefs-Bahnhof。
★Ship:瓦豪河谷大巡遊的單程船票,可從Krems→Melk或Melk→Krems,憑船票可在船程中的停靠點下船觀光再上船。
★ Abbey Melk:梅爾克修道院的門票。
購買套票的地方可以在主要ÖBB的售票處,或是線上購票railtours.oebb.at,那我們就在前兩天回到維也納時在總站購買了,票價是每人60歐元。
購買套票時,附有一份船班的時刻。除了梅爾克之外,我們還計劃遊玩途中的中世紀小鎮杜倫斯坦Dürnstein,以及拜訪古老城鎮與知名酒莊克雷姆斯Krems
所以我們的行程計劃是:
維也納火車西站Wine Westbahnhof(REX 1912,7:20發車)→梅爾克Melk Bahnhof(8:22抵達)→參觀梅爾克修道院(9:00-10:30)→梅爾克碼頭搭船(11:00開船)→杜倫斯坦Dürnstein(12:30-15:00)→杜倫斯坦碼頭搭船(15:10開船)→克雷姆斯Krems(15:30抵達)→遊玩克雷姆斯→步行至Krems/Danau Bahnhof→Wien Westbahnho。
之所以要這麼早出發是為了排出時間逛逛克雷姆斯。
所以這一天早上,我們6:00起床,沒有弄早餐只喝了一瓶白蘭氐雞精就出發了,因為連著幾天都是好天氣,每天帶著外套都沒有穿,反而增加負擔,所以只穿了法蘭絨的襯衫就出門了。坐路面電車到Westbahnhof,在電車上拍到了這個漂亮的教堂,查了一下,這座氣勢磅礡的歌特式教堂Kirche Maria vom Siege卻是一座東正教堂。
6:43分到達維也納火車西站,西站是一個交通樞紐,位在U3U6兩條地鐵線的交叉處,而往西面方向的景點如梅爾克、哈斯塔特、薩爾斯堡、上陶恩甚至到德國和瑞士的火車都要經過西站。
這是西站的大樓。
進到大樓裡,有很多食物的商店,陸陸續續開始營業了,各種各樣的麵包琳琅滿目,散發出誘人的色彩和香味,我們非常興奮的拍了很多照片,最後買了可頌和三明治以及可可牛奶,帶上火車當早餐吃。
7:00分,我們準時上了火車,找到合適的座位後就開始享用我們的早餐,列車也在不知不覺中開動了,用完早餐,昏昏欲睡地睬了一會兒,睜開眼睛一看,發現窗外有斜斜的漂過雨絲,心裡不禁涼了半截,因為連著幾天都是好天氣,今天不僅沒有帶雨傘,連特意買的防風防雨的外套都沒有穿,每天都帶著的,偏偏今天沒有穿,真是說不出的懊惱,這下子又是風又是雨的可怎麼辦呢,無奈只能希望到了目的地不要下雨了。
8:20,到了目的地梅爾克火車站下車,真要謝謝老天爺,這裡並沒有下雨,但是也沒有出太陽,天陰沉沉的,寒風吹來,冷得瑟瑟發抖,不住的打顫。
(此地圖摘自楊春龍所著「奧地利‧瑞士簡單自由行」)
走出火車站,就是一條安靜的馬路,大概三四百公尺,馬路的盡頭,一排民宅後面的山上高高的聳立著黃色的修道院,十分醒目。
於是在冷颼颼的寒風中,我們走入這個小鎮,
雖然感覺非常的冷,但是仍然不能減少我們的遊興,我們邊漫遊邊欣賞路兩邊的漂亮建築,
果然是名不虛傳的巴洛克小鎮,小鎮非常安靜和乾淨,路邊隨便一幢房子都是這麼漂亮而引人注目,
走到這裡,再往上面走就可以到達修道院的大門,然而時間尚早,修道院要9:00才開放參觀,於是我們往左面走,打算先到碼頭探一下路,計算一下從修道院走到碼頭所需要的時間,以便等一會參觀完修道院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到邊遊船碼頭。
我們走在幾乎空無一人的街道,陣陣寒風吹來,忍不住瑟瑟發抖,真是冷到骨子裡啊,想說買一件御寒的衣服來穿,發現有一家商店有毛衣在賣,走近一看,最便宜最不起眼的一件毛衣也要90歐元,而且看起來很爛,算了,還是忍一忍吧。
這是梅爾克小鎮老街中心的美食休閒廣場,周圍有很多餐飲小店,然而現在都還沒有開始營業。我們只能在寒風中觀賞美麗的巴洛克建築外觀,保持走動的狀態,以避免受涼感冒。
小鎮就位於聞名的梅爾克修道院的山腳下,歷史悠久,大多數房子都建於16~17世紀,最早在羅馬時代就已經有碉堡在此建立,中世紀時是巴登堡王朝(Babenberg)的居住地,巴登堡的利奧波二世(Leopold Ⅱ)在1089年將山丘上的城堡捐給本篤會(Benedictine)的僧侣們,城堡於是被改建為梅爾克修道院。
這是一座非常可愛的小鎮,安靜而優雅,老街的兩旁是一家家的店舖,沿街放著一些休閒長椅,充滿了悠閒的氣氛,
石板鋪就的路面帶著修道院的氣質,就像古代的修道士一樣,帶著一點避世潛修的精神,沉靜而詳和,仿佛具有洗滌人們煩心雜念的神奇功能,讓人忍不住想要在這裡多坐一會。
這是廣場旁一座小型教堂,高高的尖塔展現出它在小鎮人民心中得地位,這是聖母昇天教堂(Stadtpfarrkirche Mariä Himmelfahrt),天主教堂,新哥特式的外型,小巧而優雅。
我們頂著寒風走到碼頭邊,看好搭船的路線,又往回走,經過遊客中心,想說進去避一壁風吧,可是工作人員說還沒開始營業,我們不好意思賴著不走,只好又走入寒風中,突然看到一家店舖開著,走進去一看,原來是紅十字會賣二手衣的店舖,真是上帝有保佑啊,想來我們長久以來逢廟必拜,逢教堂必拜參訪也是有用的啊,這簡直是雪中送碳,睡覺遞枕頭,太及時了。
店中有很多保暖的舊衣服,都是乾淨整潔的,我們不管什麼了,保暖最要緊,不然凍出毛病可不是開玩笑的,後面還有好幾天的行程呢,於是每人挑了一件還算不錯的夾克,一件10歐,另一件弟弟的8歐。
穿得暖暖和和的,我們繼續朝著梅爾克修道院邊走邊逛,這是修道院的入口拱門,這個拱門跟CK小鎮的城堡側門有著非常相似之處,
從山下的街道走到拱門,首先需要爬一小段的山坡,
這是修道院外面的大門,黃色的主色調,間隔灰白色的牆面,三角形的門頂有希臘式的風格,上面裝罝了一對白色的天使,中間一顆金色的星星,大門兩旁豎立的是 「St Leopold」 和 「St Koloman」兩位護法聖人的塑像,拱門的門楣上面點綴著金色的玻瑰花,這是否暗示著修道院與貴族的關系呢。
整個大門的感覺是簡單而又有點貴氣。
走進這道門的左面就是售票處,我們用套票去換了修道院的門票,順便問了一下工作人員是否可以拍照,得到的答覆是室外可以拍,而室外不能拍,覺得真可惜。
換好門票開始參觀,首先看到的就是這面牆,亮眼的黃色是修道院外觀的主要色彩,據說哈布斯王朝的泰瑞莎女王喜愛這種黃色作為皇宮的底色,著名的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也是其中之一,因此這種黃色也被稱為「泰瑞莎黃」。入口的上方屋頂聳立「梅爾克十字架」,兩邊有兩個天使護衛,這座十字架據說鑲嵌著耶穌受難時那神聖十字架的殘片,上寫「光榮僅存於十字架」。
穿過拱門就是以圓形噴泉為核心的「大主教中庭」,大主教就是創建修道院的第特邁雅院長,他在1706年完成了建築規劃設計與初期工程,後來憑著豐富的學養而被皇帝指派為維也納大學校長,這座「大主教中庭」正是紀念他畢生榮耀的地點,中庭開闊而明朗,四周的建築簡潔而又華麗氣派,比起皇宮的中庭絲毫不會遜色,整個氣氛安靜而帶著幾分神秘。
梅爾克修道院被稱為是多瑙河谷最美的巴洛克建築,堪稱巴洛克宗教建築最高典範。
修道院屬於聖本篤派修會,最初是由10世紀的領主巴本堡家族所捐獻的一座城堡,後在1683土耳其入侵戰役中被毁; 1702第特邁雅院長決定要採用最流行的巴洛克藝術形式,在梅爾克岩峰重建更大更美修院。這岩峰高聳於小鎮上方,周圍樹木蓊鬱、下臨潺潺河流,與遠近風景融為一體,正是建修道院的黃金寶地。
第特邁雅為了要在這裡呈現最完整巴洛克精神的建築結構,採取最嚴格設計,把修道院、學校、皇室用宮殿、管理大樓、教區教堂、圖書館. 各項建築統籌為一個整體,工程非常浩大, 歷時30多年,直到第特邁雅院長升任維也納大學校長之後方才完成。
修道院規模非常大,包含了教堂和五個方庭的宮殿建築群和西側的庭院,從空中鳥瞰仿佛是一艘黃色的船艇,與周圍大自然融為一體,毫不突兀;使天上的信仰和人間的文化達到平衡,它是全球第一批公告的世界文遺產。
接著我們進入建築參觀,這深深的庭院,長長的走廊,石板的路面,遠處黑漆漆的拱門,果然是十足的修道院的感覺,仿佛隨時有會有一兩個身穿長袍的修女的背影消常在拱門處,走入他們的苦修生活。
而這一段的走廊又帶著粉色的裝飾,帶著皇家的氣派,也給修道院的沉氣氛帶來一些活潑的氣息。
首先,這長長的走廊左邊就是修道院的博物館區,內部共有十一間「展廳」,典藏著和宗教有關的珍貴文物,價值連城。展覽的主題是「梅爾克的過去和現在」用電腦動畫、音響等多媒體,描述了這座本篤修道院的千年歷史與建築群的演變過程。
梅爾克修道院重建過程中得到哈布斯堡皇家支助,所以博物館的前端的重大贊助人的畫像,一整個走廊掛的全是奧地利的歷代皇帝和皇室家族畫像。據說,這個修道院後來也變成是奧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夏天的行宮。
印象深刻的還有博物館裡陳列了很多件教宗的聖袍。這些聖袍很多是用金線織成的,華麗而隆重。
梅爾克修道院即使在十八世紀整修後,教堂風格走上奢侈豪華之風,但還是極力整頓,設立學校,讓窮苦的人也能免費上學。梅爾克修道院也致力於開明,理性態度學習神學。
另外還有一樣展品值得一提:中古世紀的棺材,這個棺材的底盤木板是可以活動打開,而非釘死的。當時,因為民生窮困,很多平民老百姓死了都無法買棺木埋葬,用布包裹屍體的葬禮看起來非常不體面,所以就有人發明了這種很環保,很經濟的棺材。棺材上面的蓋子是緊蓋著的,但是下面的木板可以在人下葬之後就可以打開以便屍體可以自然掉進墓穴中被掩埋而不被人知。
參觀這個博物館的遊客非常多,一批一批的有導覽員解說,我們也跟著聽,參觀到一半時有個工作人員提醒我們說後面還有圖畫館和教堂等精采的地方,叫我們不要浪費時間,趕快往下面走。
於是我們走馬觀花的走完了展廳,接著來來到這個「皇帝台階(Kaiserstiege)」,上樓參觀大理石廳。
這是修道院的模型,整個外型就像一艘黃色的艦艇,
這就是大理石廳的外觀,位於修道院的西南面。
據說大理石廳是預留給皇帝專用的行館與會客大廳,所以裝潢規格也是「皇宮正殿」級的,寬敞空間以彩色大理石和鍌金雕塑佈置的富麗堂皇,令人驚艷的是天花板的濕壁畫,令人聯想起米開朗基羅留在西斯庭禮拜堂的曠世巨作「創世紀」,這幅畫出自於Tyrolean Paul Troger之手,描繪的是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海克力斯(Hercules),這是為了取悦喜歡神話故事的哈布斯堡皇族們(尤其是查理六世),而壁畫中拿著疆繩的天使象徵著節制,可以徹底消滅邪惡與黑暗, 帶來光明與善良,同時也豐富了藝術和科學,這幅畫完美地表達了那個時代的精神。
走出大理石廳,就是弧形的景觀陽台,位於臨河的西端,在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堂的正面,另一面則是風光明媚的多瑙河。一面是宗教的殿堂,一面是世俗的世界,是否提醒著修士們在侍奉上帝的同時也要關心世俗世界的眾生。也許當初建這個陽台並不是為了觀景,其中必有其宗教的意義在。據說這個陽台脫離了巴洛克建築的既定結構,完全是為了宗教的目的而設計。
而我們當然是要盡一個觀光客的義務,把景觀看好看滿囉。往西南面看,可以看到臨河的小鎮一角,和遠處的多瑙河
往東南面,可以看到小縝的中心廣場、小教堂以及掩映在綠樹中間一幢幢美麗的民宿,
這個小教堂,居於小鎮的中心,美麗優雅而朴實無華,一定是小鎮居民日常做禮拜的地方吧,而高高在上華麗無比的修道院教堂恐怕並不是小鎮居民常常去的地方。
這一面紅屋頂的民居重重疊疊,延伸到遠方,
臨河的一面,一片醉人的綠,遠處是多瑙河,
河面上一座工業風的鐵橋,溝通了兩岸,岸邊一個大大的圓形,不知道有何功能,也許是臨河的舞台,
河的對面,白色的建築是瓦豪競技場Wachauarena Melk,是當地的一個表演場地。
再遠處,是一望無際的葡萄園和庄園,一派田園風光。
正東面,就是這座富麗堂皇的巴洛克教堂,左右兩座鐘塔也是金碧輝煌,高聳入天,建於1738年,帶著洛可可的風格,可惜中間正在維修,看不太清楚,據說雙塔的中間是耶穌的雕像,他手上握著象徵生命戰勝死亡的十字架,兩邊圍繞著兩天使,充分彰顯出這座巴洛克建築的內涵。
弧形走道的北端,這一座就是傳說中的價值連城的圖書館。
從這一邊,可以看到等一下要上船的碼頭,
以及通往多瑙河的入口,以及河對岸一望無際的葡萄莊園。
這就是圖書館的內部,因為不能拍照,所以買了一張明信片掃描進來。
這座圖書館擁有藏書10萬冊,其中最古老的書籍可回溯至9世紀,目前已是價值連城。有些書放在展示櫃供參觀;在巴洛克風格的華麗鐵門裡則放著鑲金的木頭書櫃,擺滿了收藏的書籍。天花板上的濕壁畫是1731~1732年由Tyrolean Paul Troger所完 成,以寓言的方式表達信仰的精神,壁畫中央被圍繞的圖像分別代表四種美德:智慧、公理、堅忍與節制,營造了和諧的氣氛。而入口大門兩側的雕像則代表了學院的四個科系:法律、醫學、哲學、神學。
中央桌子是一個多媒體的導覽器,有觸控式的屏幕介紹圖書館的詳細內容, 其中也介紹了天頂的壁畫。窗戶口有一個天文望遠鏡,兩邊也各有一個天球儀。
圖書館內氣氛非常寧靜,一面是水流悠悠的多瑙河,陽光默默照在牛皮精裝書上,那種『靜思空間』的氣氛,不由就讓人陷入了哲學家的情境。
這裡曾培養出許多本篤會最優秀學者,包括第特邁雅院長自己、哲學家魏茲、法學家安格爾、及歷史學家修蘭普與蕭伯。但有趣的是圖書館牆壁卻有一幅明顯唱反調的壁畫,主題是:「遵循基督誠律就可到達全能上帝』的 座右銘。似乎顯示平生思想特別著重修會『清貧、守 誠、服從』三大教規的第特邁雅院長,並無意讓這圖書館或『讀書,思考』行為、在修道院生活扮演任何重要角色。
走出圖畫館,就是這個夢幻的螺旋形樓梯,往下看如同一個金色的旋渦深不見底,
往上看,更是華麗到了極致,
修道院的教堂位於全院區的最後方,也就是面向多瑙河的大平台,它外觀最大特點是正面有片拱廊環抱的半圓庭院、兩座嚴格對稱的鐘塔,特別是那座裝飾黃金十字架的圓筒形圓頂,比起常見的教堂穹頂又加高了一段,這樣的設計就是要讓陽光經由弯頂下窗戶,自然灑落到神龕,形成殿內的神秘與神聖的氛圍。
教堂的內部藝術裝飾更是極致到了夢幻的程度:走過金色的螺旋梯到達教堂大殿,只見它的空間設計就好像是奢華劇場的包厢,微暗空間裡,圓頂窗戶瀉下的陽光剛好聚焦在燦爛眩目的大祭壇上,神聖的叫人颤抖。這是佩蘭道義繼任院長後,帶領三位藝術家一起創造的神話場景;
神聖的祭壇就像演出天堂劇的舞台,滿臉榮光的耶穌基督被聖人簇擁著昇上光芒萬丈的天庭,聖母瑪麗亞和無數的聖人、天使的雕像與繪畫,把四面的空間表現的好像一群生命在躍動。
一旁的聖人雕像是金色的,大理石柱子上面的圖案裝飾也是金色的,
祭壇前的華蓋,聖人們的雕像也是金色的
教堂中央的天頂有大型的壁畫,完成於1722年,出自薩爾斯堡的繪畫大師 Johann Michael Rottmayr之手,完整地保留至今。畫面中描繪的是聖·本篤(St. Benedict)升天的場景,聖人前有位天使引導,旁邊則是兩位僧侶見證這個畫面,還有一群天使正在跟人格化的惡魔抗爭,鼓勵聖人戰勝生命。
粉紅色的壁柱頂天立地,
其中的裝飾和天使人雕像也都是金色的,洛可可的風格,有如皇家般的奢華,
大家都靜靜的在教堂走來走去,欣賞這令人讚嘆的裝飾,因為不能拍照片,都把照相機掛在胸前,有一個遊客的相機不時的閃著紅點,大概這樣可以偷拍幾張片作個留念吧。
一片聖光照在主祭壇上,金光燦燦,
這是教堂的正面窗前的管風琴,同樣的金碧輝煌,裝飾著許多金色的天使和渦形花樣,令人覺得好像有飄飄的音符蕩漾在聖殿中。
教堂的天頂和牆壁每一個地方都畫滿了壁畫或是裝飾著雕塑,金色和金色的主色調顯得奢華無比,
連每一扇窗戶都是金碧輝煌,裝飾繁複的。
這是精致的地毯,還織著皇家的紋章。
整個教堂以大理石為基底,以金色和粉紅色為主色調,讓人忍不住為之囋嘆,真不愧為多瑙河谷最美的巴洛克教堂建築。
離開教堂,外面是一片由拱廊環抱的半圓形庭院,面對著風光明媚的多瑙河,及綠樹如茵的葡萄莊園,庭園中有一尊聖人的雕像。
還有一尊瑪麗亞‧特蕾莎的人形立牌,
立牌的兩面都有畫像,
教堂的正面立面的中間部份正在維修,圍著防塵綱。
最美的部分當然是這一邊,黃色的拱門框出了方外的一片美景。
這是外面走廊中展示的一幅管風琴的照片。
這是鐘的模型,
結束參觀,我們來到這悠靜的石板走廊,走向外面世俗的世界,
再次經過中庭的正門,離開修道院。
在修道院的東面,還有一片很大的巴洛克式庭院,一片綠意盎然,十分悠閒宜人,但是距離開船的時間只有30分鐘,而走到碼頭可能還需要20分鐘,我們還是繞繞過去,匆匆的看了一眼,拍了一張照片才離開。另一方面是巴洛克式的庭院大多是用花木組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再加上噴泉和雕塑,基本差不多,而且這一次旅行已經觀賞過好幾個經典的巴洛克花園,接下來還要去美泉宮和美景宮,所以這裡因為時間關係就只留下驚鴻一暼。
於是,我們沿著長長的石階走回鎮上。
前面有一對伉儷情深的老人。
我們沿著石板小路往河邊碼頭走,經過了小鎮的中心廣場,
廣場的四周有許多咖啡廳和餐廳,若是時間充裕的話,可以找一個露天雅坐下來,悠閒的喝一杯咖啡或者點一份餐,品嚐一下多瑙河畔的酒莊美食,享受一下這巴洛克小鎮的慵懶時光。
走到西面的河岸邊,抬頭仰望高高聳立於岩峰之上的修道院,左邊是圖書館,中間是最美的巴洛克教堂,右邊是大理廳,連成一體,黃白相間的色彩彰顯出著皇家的氣派和高貴。
沿著河邊向北邊走,慢慢的走到了修道院的北面,接下來我們將搭遊船遊多瑙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