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是歷史主義的作品,這一幅展現了當時納什卡市場的繁榮場景,
歷史主義藝術以一種感性的敘事風格,與過去的藝術時代建立了聯繫,以歷史事件,舞台肖像和寓言為主要主題。歷史畫家弗朗茲·德弗雷格(Franz Defregger),非常規的安東·羅馬科(Anton Romako)和東方主義者利奧波德·卡爾·穆勒(Leopold CarlMüller)以及巴洛克式的漢斯·佳能都反映了時代的多樣性。在維也納,這個時代以其最傑出的代表而被稱為馬卡特時代。Makart的許多主要作品都在Belvedere展出,該博物館收藏了Ringstrasse時代的主要藝術品。
1878年 開羅市場 利奧波德·卡爾·穆勒
接著進入印象派的世界,首先看到的是印象派大師莫內的作品「吉維尼莫奈花園的一條大道」
克洛德·莫內,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印象」一詞即是源自其名作《印象·日出》。
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其畫作中沒有非常明確的陰影,亦無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此外,他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曾長期探索實驗色彩與光的完美表達,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描繪。
從1883年起,莫內居住在吉維尼,在那裡他建造了一個花園, 他從1899年開始畫睡蓮,首先是以日本橋為中心的垂直視圖,後來又用20年的時間創作了一系列大型畫作。
1876 出浴 Pierre-Auguste Renoir 雷諾瓦
雷諾瓦的作品粉嫩夢幻,與席勒暗黑系的畫風形成強烈對比。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是一位著名的法國畫家,也是印象派發展史上的領導人物之一。其畫風承襲彼得·保羅·呂本斯與尚-安托萬·華托的傳統,對於女性形體的描繪最為著名。他的最著名的作品有《煎餅磨坊的舞會》,1876年。《船上的午宴》,1880年。《彈鋼琴的少女》,1892年。
愛德華·馬奈,出生在法國巴黎的寫實派與印象派之父。馬奈的畫風乍看之下應該屬於古典的寫實派畫風,其人物細節都相當有真實感。但他所畫的主題,顛覆了寫實派的保守思考。要畫戰爭,就畫衝突性高的,被處決的畫面。要畫野餐,就畫爭議性高的對比,裸女自然的坐在穿西服的紳士當中。馬奈很明顯的表示出,印象派並不僅僅靠繪畫技巧來與眾不同,主題也可以重新思考的一個概念。他最著名的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1862年到1863年,《吹笛子的少年》,1866年,皆收藏於奧塞美術館,而欣賞美景宮收藏的這幅「穿毛皮的女人」,也可以讓我們一窺他的畫風。
這一幅是奧地利的風景畫家的作品,
路易士·柯林斯是德國藝術家和作家,他作為畫家和版畫家的成熟作品實現了印象派和表現主義的融合。科林斯曾在巴黎和慕尼黑學習,加入了柏林分離派組織,之後擔任該組織的主席。他的早期作品在方法上是自然主義的。
這是一位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畫家,
1918年 桃靜物 海倫·芬克(Helene Funke)
這是一幅表現主義的作品。
捷克畫家埃米爾·菲拉(Emil Filla)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佈拉格前衛畫家的領袖,也是早期的立體派畫家,
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藝術家以許多的角度來描寫對象物,將其置於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對象物最為完整的形象。物體的各個角度交錯疊放造成了許多的垂直與平行的線條角度,散亂的陰影使立體主義的畫面沒有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造成的三度空間錯覺,且刻意反抗藝術模仿生活主流思想。背景與畫面的主題交互穿插,讓立體主義的畫面創造出一個二度空間的繪畫特色。
立體派的創始人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畢卡索。
畫面中的內卡河畔霍爾布是德國西南巴登-符騰堡州的一個小鎮,它位於內卡河上。
「有高架橋的城市」,這是一位原藉波蘭的立體派畫家,
Oskar Laske是一位出生於烏克蘭的建築師,
「愚人船」是亞爾薩斯作家賽巴斯提安·布蘭特(Sebastian Brant)1494年在巴塞爾出版的諷刺書籍,以德文寫成。此後,出現許多模仿作品,布蘭特因此被認為是" 愚人文學" 的創始人。
《愚人船》指出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各種愚蠢和弊病。愚人船上有111 個愚人,性格各異,各自代表愚蠢的一種,其中有守財奴、誹謗者、酒鬼、通姦者、放蕩不羈者、曲解聖經者等。
而Oskar Laske用直觀的畫面展現了這一場景。
1957年 Sanary港 卡爾·昂格
這幅畫以抽象的形式來表現港口的場景,用鮮明的色塊來組合,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和趣味性,但仍有波光鱗鱗的水面效果。
接著是1945年以後的作品及當代藝術,大多數都不能拍照的,
1955年 好方法 弗里登斯賴希(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
這幅《The Embrace(The Loving)》擁抱,是席勒相當著名的作品,
描繪了1917年從軍旅生涯退役的席勒,返回維也納與妻子伊迪絲重逢的動人場景,扭曲的身體和複雜的曲線暗示出兩人久別重逢的強烈情緒。
馬丁·諾勒(Martin Knoller)是一位活躍在意大利的奧地利和意大利畫家,以其壁畫作品而聞名。
克諾勒的作品處於從洛可可式到古典主義過渡的緊張領域,儘管他的畫作比古典主義壁畫更注重古典主義。這些都已經缺乏巴洛克式的悲哀。諾爾勒壁畫中的人物形像以長袍明亮且通常明亮的色彩為基礎,具有清晰的概覽。
看完展品,從二樓的窗子向外望去,美景宮的花園一攬無余,綠色的植物組成了精致的圖案,仿佛美麗的花毯。
由高處可以清楚的看到整個花園,分成上中下三個的層次,上面一層的中間左右各有一個圓形的噴水池,水池中央是雕像,水池的兩邊是綠色的圖案;
中間層有三個巨大的雕塑噴水池,周圍的碧綠的草坪,白色和綠色搭配,簡潔又明快;
下層是由深淺不同的綠樹圍成了規則的圖案。
而整個花園的道路兩旁點綴著無數的白色雕像,在中央花園的兩邊還另有三個花園,規模也是很壯觀。
玻璃櫥中,展示了上宮的模型,
模型做得非常精致,維妙維肖。
我們離開上宮,步入花園,上層兩邊各有一個噴泉池,水中是白色的天使雕塑,
回頭看雄偉的上宮,
以綠色圖案為前景的上宮,
接著是上層與中層交界處的噴泉池,
雨後的空氣更加清新,水面到映出綠樹和天空,池中的雕塑顯得更加安詳純潔。
上層的水池通過階梯流到了中層的水池,
這是中層中央的海神噴泉,
遠處是雄偉威娥的建築,近處是潺潺的水流和噴泉,一動一靜相得益彰,
花園的北端是規模較小的下宮,
走道的兩旁各有一排雕塑,是巴洛克花園必不可少的元素,
美景宮的下宮,這裡原是歐根親王的私人活動場所,現在設立了巴洛克藝術與中世紀藝術博物館。我們走到這裡已是下午五點四十分,在一個下午的藝術欣賞後已經沒有時間和體力再進入參觀,於是我們心滿意足的從這邊的門離開了美景宮。
歐根親王原為法國薩伏依親王的兒子,生於巴黎,但是也有謠傳說他是路易十四世的私生子。因為被路易十四世視為眼中釘, 便流亡到奧地利,參加了皇帝軍。在無數的戰役中取得勝利, 雖然身為軍人,卻也握有相當大的政治實力。另一方面,他也醉心於藝術,保護了許多文人雅 士。雖然也很喜歡美女,但是據 說他本人長得既矮小,又其貌不揚,終生未婚。
結束了美景宮的參觀,我們從北面的大門離開,出口的地方有一個噴泉廣場,接著前往卡爾廣場,
這一幢建築,插著藍白紅的法國國旗,應該就是法國大使館了,
這一帶的建築依然是十分的典雅又大氣的巴洛克風格,
接著就是卡爾廣場,臨水一幢建築,白色的多元化風格造型在整個蕾絲公園中非常醒目,前面一個大型的噴泉水池,留下了美麗的倒影,這就是卡爾教堂,被公認為是維也納市區最經典的巴洛克教堂,甚至有專家認為它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完美的巴洛克教堂建築」。
卡爾教堂是維也納最重要的巴洛克式建築,起建於 1713年,當時的奧皇卡爾六世為了感謝鼠疫結束酬神而建。鼠疫流行時,卡爾六世曾立下重誓要蓋一座華麗的教堂,獻給制服鼠疫的聖人聖查理波洛美(St. Charles Borromeo)。教堂由當紅設計師埃拉什父子(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取得設計資格,埃拉什還來不及完成卡爾教堂就過世了,最後由他兒子接續完成。
教堂耗時25年,完成於1737年,長80公尺、寬60 公尺、高72公尺,風格相當多元化,正面是古希臘神廟風格,在門口柱廊三角檐頂端的正是聖查理波洛美雕像, 兩個邊廂是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
屋頂是巴洛克式的雕塑,造型優美,俯視著下面的芸芸眾生,
教堂兩旁的凱旋柱,靈感來自羅馬皇帝圖拉真的紀念柱,
上方鏤刻著聖查理波洛美的一生行蹟。
圓柱的頂部有金色的巨鷹守護,
中間青色的圓頂類似中國的圓亭
據說,教堂內處處都是名家傑作,祭壇上的浮雕是描繪聖查理波洛美死後上天堂,他踩著雲朵,有天使們伴隨。穹頂的壁畫繪是畫家Johann Michael Rottmayr生前最後一件作品,同樣讚美著向三位一體祈求鼠疫消失的聖查理波洛美。內部設有一道賞景電梯能 直達圓頂,可就近欣賞壁畫,還能爬上階梯前往頂端一 探維也納市區風光。可惜我們在美景宮花了太多的時間,到達這裡已是下午六點以後,而教堂的開放時間是9:00~18:00,我們末能欣賞到它的內部。
再往前就是著名的愛樂協會大樓,這是1867年由「音樂之友」Friend of Music協會所創建,是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總部所在,也是每年維也納元旦音樂會舉行的地方。
這幢紅色的建築物外型是文藝復興風格的,可以說是愛樂者的朝聖之地,據說裡頭最大的表演空間可容納2000名觀眾,因為支撐包廂的18根柱子上包有金箔,故有「金色大廳」之稱。
遺憾的是因為時間有限,我們也沒有入內參觀,只能在欣賞一下它的外觀,大門上方的拱門是各有一座音樂家的雕像,
屋頂的門楣是希腊神廟式的三角造型,
維也納以音樂之都聞名,來到這裡當然要接音受世界頂尖樂團的洗禮,在金色大廳參加一場音樂會,應該是每一個愛樂者的夢想吧。這一次雖然沒有能夠進入金色大廳,但也有在國家歌劇院听了一場歌劇,也算不虛此行了。
維也納的第四天,我們品嚐了盛名在外的薩赫蛋糕,參觀了有八百歷史的聖史蒂芬大教堂,在美景宮欣賞了世界名畫,又在維也納老城區逛街,吃東西買東西,可謂是收獲滿滿。
最後晚上的時間,我們去了BILLA超市,買了巧克力、茶葉、咖啡等要帶回國內的東西,以及晚餐的食物,又順便在地鐵站的韓國店買了炒青菜,結束了在維也納的最後一個晚上。
【美景宮 Schloss Belvedere】
- 地址:Prinz Eugen-Straße 27, 1030 Vienna, Austria
- 交通:路面電車D線 Schloss Belvedere站 步行約1分鐘
- 時間:10:00 - 18:00
- 官網:https://www.belvedere.at/bel_en
ps:本文及上面一篇有關美景宮及藏品的說明,摘自美景宮官綱。
首都: 維也納 Vienna
簡 介
認識維也納
維也納是個很複雜的城市,糾結了數百年的起落,從17世紀開始,隨著哈布斯堡家族的興盛,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都會,而復古與創新,守舊與革命重複交替地塑造維也納容顏,在進入這個城市前,你必須先了解她一路走來的過程。
第一階段:巴洛克、洛可可風格席捲維也納─1683年至1786年
奧地利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對壘局面直到1683年,才讓歐根親王徹底擊退土耳其,而慶祝結束戰爭的奧地利展開第一段繁榮的歲月。這是維也納許多重要建築問世的新時代,這些以雕像、法式花園裝飾的華麗宮殿中,最著名的是英雄歐根親王的夏宮-貝維德宮、皇室的夏宮-麗泉宮、及答謝鼠疫結束的酬神教堂-聖卡爾教堂。
環繞著皇宮的霍夫堡也陸續蓋起華宅,卡拉本大街上王宮貴族川流不息。瑪麗亞‧特瑞莎時代猶為顛峰,她立志將維也納建立成「歐洲的音樂之都」,而來自薩爾斯堡的音樂神童-莫札特讓哈布斯堡家族讚嘆不已,古典音樂在維也納的上流社會茁壯發揚,並奠定維也納在音樂世界的永恆地位。
第二階段:夜夜笙歌的華爾滋時代─1806年至1848年
拿破崙揮軍進入維也納,粉碎了貴族的絕對權力概念,引發了普羅大眾的新觀念,但是「維也納會議」後,貴族建立的新秩序排除平民於政治權力之外,這群有錢、有閒又無法干預國是的百姓接收了皇族對音樂的熱愛,貝多芬、舒伯特、小約翰史特勞斯陸續為這個城市的人民譜曲。其中,小約翰史特勞斯創造無數經典的華爾滋舞曲;咖啡館四處林立,名流、平民終日流連其間、議論時事。而音樂廳、咖啡館、歌劇院擠滿了觀眾、舞者。這是一個泡咖啡館、聽音樂、跳舞等庶民文化蓬勃發展的年代,被稱為「畢德邁雅時期」Biedermeier,「畢德邁雅」係當時一本暢銷書的男主角名字,取其正直、勤懇、愛好音樂的庶民生活觀之意。
第三階段:環城大道創造復古主義的高潮─1857年至1890年
哈布斯堡王朝最後的皇帝弗蘭茲約瑟夫拆除維也納的舊城池,重新規劃了一條環繞市中心的綠蔭大道,而沿著綠蔭大道的兩旁,羅列著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新建築,例如,國立美術館、自然史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廈等。環城大道完成於1880年,現在你看到的樣子就是一百年前的景象,唯一的差別就是把馬車換成汽車罷了。
環城大道的落成,象徵哈布斯王朝最後的一個盛世。期間,小約翰史特勞斯的輕歌劇、圓舞曲等佳作頻現。世界音樂聖殿的國家歌劇院重新在環成大道上盛大落成,以小約翰的「蝙蝠」為首場演出,布拉姆斯等文人雅士也紛紛進駐維也納。
第四階段:「分離派」新銳藝術家開啟現代藝術之門─1897年至1918年
以壁畫家克林姆、建築師奧圖‧華格納、魯道夫洛斯為首的19位畫家、藝術家,於1897年宣佈成立「分離派」,以示脫離以環城大道為象徵的復古主義,這些企圖建立屬於新時代藝術的藝術家,完成一系列革命性作品。其中,包括克林姆的「吻」Kiss、「貝多芬壁畫」Beethoven Frieze、華格納設計的郵政儲金局Hauptpostamt、卡爾車站Karlsplatz Pavilions,洛斯無裝飾的洛斯館Loos Haus,雖然這些作品當時遭受相當大的批評,但這些藝術家終究用實力為「新維也納」開創自己的風格了。
現代
第一次大戰後,維也納左右兩派政黨互相傾軋了20年,直到1938年被迫與德國合併才結束。二次大戰後,維也納由四國盟軍共管,1955年才恢復獨立。1797年,維也納的聯合國大廈(UNO City)啟用。1985年,由昏這瓦舍(Hundertwasser)設計的藝術家之屋(Hundertwasser Haus)完工。
以上綠色文字摘自綱路,如同讀書筆記般,以了解整個奧地利的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