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150749-01.jpg

維也納三大宮殿之一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又稱為貝維德雷宮,其實並不是皇宮,而是17世紀未奧地利抗土耳其名將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的府邸,由奧地利著名的巴洛克建築巨擘希爾德布蘭特Heldebrandr所設計建造。當時在維也納權傾一時的歐根親王,先在1716年建造了下宮作為別墅,再於1723年建造了宴會用的上宮,中間巧妙地利用平緩起伏的山丘作成了美如舖地錦繡般的法國花園。歐根親王去世後,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a)收購了整個建築群,並將上宮作為皇家收藏品的展覽場地,從而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之一。

如今美景宮全園對外開放,上宮作為美術館,其中克林姆最著名的作品「吻」就典藏於此,下宮為巴洛克藝術博物館。所以說奧地利之行有時間的話一定要來此一遊。美景宮位於維也納地鐵U2線「卡爾廣場」和「火車總站」之間,坐地鐵到這兩個地鐵站都能到達,但是都還要步行10-15分鐘,另外搭乘電車D號線在Schloss Belvedere站下車,只要步行1分鐘可達。但是我們不懂搭電車,所以從史蒂芬廣場站直接搭地鐵到火車總站下,再步行至上宮那一側的正門進入。

P5150745-01.jpg

走近美景宮,首先看到的是巴洛克風格的鐵門,以鐵線纏繞出象徵歐根親王出身的Saboy家族的S,門旁柱子的上方有歐根親王的盾徽,卻只有右邊有,左邊的可能去修理了吧。

P5150746-01.jpg

走入大門,映入眼簾的就是不遠處的貝維德雷上宮,一長排白色的建築,綠色的巴洛克式屋頂,在綠樹的環繞中顯得宏偉又氣派,建築物前面是水池,映出上宮美麗的倒影,大片的草地,在雨中顯得更加青翠亮麗。

P5150756-01.jpg

上宮有三層樓組成,現在是19和20世紀美術館,收藏了克林姆、梵谷、席勒等現代藝術家的作品,還有奧地利平民藝術最蓬勃的畢德邁雅時期的作品。歐根親王(1663–1736)在哈布斯堡君主制中以將軍和外交官的身份出名,並獲得了可觀的財富。他認識了整個歐洲的重要人物,他的宮殿進行了活躍的國際交流。歐根親王不僅對政治產生深遠影響,而且對奧地利的藝術和文化歷史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建築和藝術收藏使他成為當時最重要的讚助人之一。

P5150760-01.jpg

我們沿著左邊的走道繞到上宮的側面,

P5150986-01.jpg

這是上宮的北面,也是美術館的入口處,首先買門票,2018年上宮的門票是成人15歐,學生票12.5歐,

P5150761-02.jpg

上宮的前面有一排雕像,這是中間的兩座,是Sphinx 人頭獅身雕像,美女人面,潔白的材質,造型華美,

史芬克斯(Sphinx)最初源於古埃及的神話,是長有翅膀的怪物,通常為雄性,但到了希臘神話,史芬克斯卻變成雌性的邪惡之物,代表「神的懲罰」。

而據雅典的阿波羅多洛斯記載,史芬克斯是厄喀德那同她的兒子雙頭犬奧特休斯所生。史芬克斯的人面象徵著智慧和知識。

P5150765-01.jpg

走入大門是一層大廳,純白的色調,周邊的浮雕和拱頂盡顯華麗高貴的氣派,中央有四根石柱,雕著阿特拉斯的像,阿特拉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因反抗宙斯而受罰以肩擎天的巨人,所以由他們來支撐宮殿的天花板是再合適不過了,柱子由義大利雕塑家Lorenzo Mattielli製作。

P5150768-01.jpg

從中間的拱門走入穿堂,穿堂是白色調的階梯,階梯的兩側裝飾著華麗的浮雕,

迴轉向上的兩側階梯牆上刻著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戰勝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浮雕。亞歷山大大帝是歐洲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曾統一希臘,奪取埃及和巴比倫,掃平整個波斯,甚至遠征印度。左側浮雕表現的是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在伊蘇斯戰役中俘虜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的情景。傳說亞歷山大大帝以善待女性著稱,自己娶了波斯公主,還鼓勵手下將士都與波斯人通婚。

P5150771.jpg

階梯轉角處的牆上裝飾著兩個紅色的花瓶,瓶身上纏繞著許多蛇,應該也是跟某些神話有關吧。

P5150772-01.jpg

牆上貼著一張樓層說明,翻譯成中文是:

2樓   畢德麥雅時期Biedermeier       現實主義與印象派       兩次大戰之間的時期

1樓  大理石廳      巴洛克      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      畢德麥爾和浪漫主義      1900年前後的維也納      克林姆 ---吻

0層  美景宮歷史    特展     工作室     卡洛恩當代藝術     中世紀藝術

P5150773-01.jpg

走上二樓的階梯,隱約可見窗外的花園美景,

P5150773-02.jpg

走上台階後,迎面便是宏偉的大理石廳。1955年5月15日,標誌著奧地利二戰後重新取得獨立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就是在這裡簽署的。大廳由奧地利特產的阿德奈特棕紅色大理石裝飾而成。壁爐上方是Ignaz Heinitz von Heinzenthal繪製的動物圖案。

P5150779-01.jpg

天頂畫為義大利畫家Carlo Carlone(1686-1775)於1721年繪製的《歐根親王的榮譽》

P5150780-02.jpg

周圍的壁畫則由義大利畫家Gaetano Fanti(1687-1759)繪製,立體效果非常好,如同是虛幻的建築。

P5150782.jpg

大廳的牆面除了壁畫的部分就是紅色的大理石以及金色裝飾,華貴又富麗,

P5150783-01.jpg

大理石廳文字說明The Marble Hall and the chapel are the only rooms to extend over two stories. This hall was originally the first antechamber of breathtaking magnificence. Carlo Innocenzo Carlone (1686–1775) created the central ceiling fresco in 1721. It shows the eternal glory of Prince Eugene amidst the princely virtues. The illusionistic architecture was probably painted by Gaetano Fanti (1687–1759) based on designs by his father-in-law Marcantonio Chiarini (1652–1730). The two paintings by Ignaz Heinitz von Heinzenthal (1657–1742) we e also part of the original decorative scheme. They show animals and plants that could actually be found in Prince Eugene's garden. The Marble Hall is also important in terms of the history of Austria: on May 15, 1955 the Austrian State Treaty was signed here, reestablishing Austria as a sovereign state.

用google 翻譯成中文就是 大理石廳和小教堂是唯一延伸兩個故事的房間。 這個大廳最初是壯麗壯觀的第一個前廳。 卡洛·英諾森佐·卡洛恩(Carlo Innocenzo Carlone,1686年至1775年)於1721年創建了中央天花板壁畫。這顯示了尤金親王在王子美德中的永恆榮耀。 虛幻的建築可能是蓋塔諾·範蒂(Gaetano Fanti(1687–1759))根據其岳父馬坎頓尼奧·基亞里尼(Marcantonio Chiarini)(1652-1730)的設計繪製的。 Ignaz Heinitz von Heinzenthal(1657–1742)的兩幅畫也是原始裝飾方案的一部分。 他們展示了在尤金親王的花園中實際上可以發現的動植物。 就奧地利的歷史而言,大理石大廳也很重要:1955年5月15日,奧地利國家條約在這裡簽署,重新確立了奧地利的主權國家地位。

P5150784.jpg

由紅褐色大理石、燙金裝飾及奢華吊燈組成的挑高廳堂,過去曾作為前廳使用。

P5150777-01.jpg

走上大理石廳的陽台,可以欣賞整個花園,中規中矩的歐式花園,左右對稱,兩邊各有一排樹木作為區隔,綠樹和花卉排列成對稱的圖案如同織錦地毯,中間點綴著水池雕塑和噴泉。

P5150787-02.jpg

接著進入展廳參觀,首先是巴洛克時期的作品,這一幅是約於1692年,蘇珊娜和兩個老人,約翰·邁克爾·羅特邁爾

P5150788-02.jpg

藏品提供了前哈布斯堡王朝地區巴洛克藝術作品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圖片。特別是18世紀,其繪畫和雕塑作品幾乎以百科全書的形式出現。

P5150790-02.jpg

展品很多,想著既然千里迢迢來到這裡了,就盡量多拍一些,

P5150791-01.jpg

P5150792-01.jpg

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主要用於教堂,修道院或城堡的裝飾,上宮收藏中的大量素描油畫讓人想起這些大型壁畫和祭壇畫。

P5150794-01.jpg

接著是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作品,

P5150795-01.jpg

P5150796-01.jpg

這幅應該是印象派的作品,

P5150797-01.jpg

(1896年  若蟲的一半數字“ Vivien”費爾南德·科諾普夫)

分離派的作品
維也納分離派於1897年4月3日由古斯塔夫·克里姆(Gustav Klimt),科洛曼·摩瑟(Koloman Moser)等藝術家創立。由於他們強烈反對保守主義以及以歷史主義為導向的藝術概念,該協會的成立與視覺藝術家維也納合作社(Künstlerhaus)分離開來(secessio)。分離派的第一次展覽於1898年舉行。為了追求藝術的更新和開放,分離派希望在其他方面提供國外現代藝術的見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它被視為重新定義和重新定位自己和本地藝術的國際前衛論壇。維也納分離派,又譯新藝術派,是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前期新藝術運動,在奧地利的支流。

P5150798-01.jpg

(《Judith I》茱蒂絲 I ・Gustav Klimt 克林姆,1901年作)

畫面中用了大量的金鉑貼,華麗而不俗艷,

P5150800-01.jpg

梵谷畫的《The Plain of Auvers》奧維平原

P5150802-01.jpg

愛德華‧蒙克的「海邊的人」,這是一富幅表現主義的作品。

貝爾維德雷宮除了具有表現主義的奧地利繪畫實例外,還具有德國表現主義的傑出實例。奧地利藝術家更喜歡深色,病態的色彩,並以死亡和短暫的象徵豐富了他們的作品,而明亮的色彩和城市生活或宗教代表人物的圖案則主導了德國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法語:Expressionnisme)是20世紀初流行於法國、德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和藝術流派。1901年法國畫家 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於20世紀的作品。

​​​P5150813-02.jpg

接著來到一個較小的展廳,眼睛為之一亮,這就是克林姆的《吻 Kiss》,由於這幅畫太有名了,可以說是奧地利的鎮國之寶,展廳裡擠滿了遊客,許多人站在畫前與它合影,又有老師帶著一群學生來這裡上美術課,總之每個人都表現出了自己對這幅畫的興奮和崇拜之心。

P5150812-02.jpg

這就是《吻》,整個畫面以金色為基調,由許多細小的圖案組合而成,用柔和的曲線描繪出擁吻的愛侶形象,使用大量的金箔和繽紛的色彩,打造出目眩神迷的愛戀氛圍。畫面中身穿方形圖案的男子與圓形圖案的女子有著鮮明的對比,展現出女性特有的嬌柔,和男性的陽剛,浪漫又充滿魅力, 跪在危險懸崖邊的女子和整個浪漫夢幻的畫面也有著強烈衝突,好似隱隱透露出美好愛情中的危險,這種對比也是克林姆經常使用的表現手法,比如:《生與死》、《女人的三個階段》等等都是如此。

P5150813-01.jpg

出生在雕金師之家的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從工藝學校畢業後,開始參與環城大道的重要工程,一是宮廷劇院中以戲劇為主題的壁畫,另一項是國立美術館的壁畫, 這兩件作品讓他順利躋身維也納藝 術家的行列。

35歲時,克林姆加入「維也納分離派」並與好友一起創立了維也納藝術工坊,從工藝的角度創作生活商品,以WW為標誌, 設計了卡片、家具、珠寶、玻璃、服裝 等。這個時期的作品已經脫離了古典風格,藉由非寫實的手法,將各種形而上的內容用搶眼的線條來表現, 被評為19世紀末奧地利藝術的代表作。

1903年,克林姆到義大利小鎮拉溫那(Ravenna)旅行,見識到義大利工匠精緻的玻璃藝品,深受鑲嵌技術下玻璃所產生的絢麗色彩和光影所吸引,進而將這種技巧轉化到油畫創作,於是畫面中產生大量華麗的金屬或黃金色的裝飾圖案,且多以女性肖像畫為主題;其中,最受大眾歡迎的 《吻》堪稱顛峰之作。 

 

P5150820-01.jpg

(《Portrait of Fritza Riedler》弗莉莎雷德肖像・Gustav Klimt 克林姆,1906年作)

然而,1905年他的《學院繪畫》上爆發的醜聞使他退出了公共生活。從此以後,克里姆特(Klimt)專為自由主義上層社會工作,為他舉世聞名的女士肖像畫。

P5150823-01.jpg

(爾妮亞‧克尼普斯肖像,1897/1898作)

從早期的“ Sonja Knips”(1898年)肖像到“ Fritza Riedler”(1906年)肖像,這是一種嚴格的二維和裝飾性繪畫風格的精緻實例,然後到完成“ Johanna Staude”(1917/18)的肖像。

P5150827-01.jpg

向來風格強烈的克林姆,1898年,跳脫了慣用的肖像主題,開始創作風景畫,同時也反應了當時克林姆居住在亞特湖畔的心境,在溫柔體貼的艾蜜莉(Emilie Floge)陪伴下,充分享受湖濱小鎮的寧靜生活。在那裡創造了他的大部分風景,例如“罌粟田”(Poppy Field)(1907年),“向日葵”(1907年)和“ Schloss Kammer公園中的大道”(1912年) )。

P5150818-01.jpg

 

P5150829-02.jpg

罌粟田”(Poppy Field)(1907年)

​​​P5150852-01.jpg

(新娘,1917/1918)

到了1910年後的晚期作品,則充滿生與死交替的寓意,不論是《新娘》或《少女》、《死與生》、《亞當與夏娃》,都捨棄了金色顏料,以鮮豔的色彩和主題詮釋人生的過程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於1918年2月6日因中風去世,享年56歲。他留下了許多未完成的畫作,包括《新娘與亞當和夏娃》。

P5150832-01.jpg

(1918年 藝術家妻子伊迪絲·席勒(Edith Schiele)的肖像)

接著是奧地利另一位著名的畫家席勒的畫作,

與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奧斯卡·科科斯卡(Oskar Kokoschka)一樣,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是維也納現代主義最重要的視覺藝術家之一。Schiele在維也納藝術學院期間已經迅速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形式語言。他基於新藝術風格,將裝飾結構與虛線和富有表現力的色彩相結合。

P5150837-01.jpg

(1914年  房屋牆(窗)),簡單的構圖和隨性的線條象極了小孩子的涂鴉,然而卻人印象深刻,愛不釋手。

席勒(Egon Schiele)於1890年出生於塔爾市的簡單環境中,在1906年通過了維也納美術學院的嚴格入學考試。1909年,Schiele與一些年輕的藝術家朋友一起創立了“ Neukunstgruppe”。同年,“ Neukunstgruppe”在維也納沙龍皮斯科(Visal Salon Pisko)上首次亮相,

P5150843-01.jpg

席勒的肖像,人物畫和風景常常在愛與寂寞,生與死之間的緊張主題領域中發生變化。在他的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主題就如同《向日葵》(1911)的描寫中最為令人印象深刻。明亮而有力的花朵緊挨著枯萎的黑暗葉子,象徵著生命的循環。

P5150846-01.jpg

席勒在進入維也納造型美術學院就讀時認識克林姆,他是20世紀初期 的代表性表現主義畫家之一,獨一無 二的畫作風格,主要以黃、紅及黑色 表達畫作的情緒,瘦長的人物身形與扭曲的肢體線條展現強烈的不安定感,流露出預廢而壓抑的氣息,作品多為自畫像,也可見許多男女裸體畫,曾因為這些被視為「傷風敗俗」 的畫作而遭逮捕入獄3天。

而這一幅作品,晚霞中的四棵紅葉樹,姿態各不相同,完全不含他的頹廢壓抑的風格,是難得的唯美之作。

P5150847-01.jpg

1910年 Reinerbub(肖像赫伯特·賴納)

雖然師承自克林姆,但是他的畫卻相對地比較陰暗沈重苦悶。因為對情慾的赤裸描繪,被批評為不道德的畫家,其實以情欲 為主題只是席勒為抒發其對社會的不滿。

P5150849-01.jpg

(1915-1917年 母親帶著兩個孩子)

他的作品多是具衝擊性的畫,例如「裸體的自畫像」 及「死與少女」、「家族」等等。畫中的女 子們都有著非常銳利的眼神,像是在控訴些 什麼。

P5150850-01.jpg

1915年  死亡與少女  埃貢·席勒(Egon Schiele)

經過無數次展覽和旅行之後,1914年標誌著席勒生活的下一個轉折點。Schiele與他的長期同伴Wally Neuziel分開,1915年的作品《死亡與少女》可以毫無疑問地成為藝術家的自畫像,作為對他不斷變化的生活狀況的藝術處理。

非常可惜,席勒在年僅28歲的時候就病死了。

P5150854.jpg

海倫‧芬克Helene Funke(1869年9月3日生於德國開姆尼茨-1957年7月31日於維也納)是現代畫家和圖形設計師。

作為工業家的女兒,從1899年開始,豐克就違背了家庭的意願,在慕尼黑女子學院學習繪畫。從1905年到1913年,她住在法國,然後搬到維也納直到她去世。

P5150858-01.jpg

 

P5150863-01.jpg

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與他的妻子伊莉莎白皇后(西西公主),

P5150864-01.jpg

古代戰爭的畫面 ,

P5150865-01.jpg

展廳的中央有一些小型的廣場雕像複製品,這是皇后廣場上瑪麗亞‧特瑞莎的座像

P5150866.jpg

英雄廣場上卡爾大公的像,

P5150868-01.jpg

P5150860.jpg

接下來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畫作,古典主義起源於義大利,並受到法國繪畫的引領潮流。藝術家有意識地擺脫了巴洛克式的戲劇性,繁華的形式語言,並努力使表達的表情和輪廓保持清晰。

P5150870-01.jpg

1822/1823  易北河砂岩山脈的岩石景觀   卡斯珀·大衛·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這是浪漫主義的主要人物卡斯珀•戴維•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精美畫作,不僅局限於周圍世界的表現,還試圖弄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幅畫中,砂岩塔高聳入雲,充滿戲劇性和崇高氣息,使前景中的區域顯得危險而幾乎無法通行。

P5150872-01.jpg

1820-1821  死聖凱西莉亞(羅馬版)  約翰福音傳教士Scheffer von Leonhardshoff

新古典浪漫主義也有一些人致力於宗教和歷史題材的繪畫,

 

P5150876-01.jpg

有一畫家致力於風景畫,捕捉生活中的真實場景

P5150878-01.jpg

這些風景畫中最明顯特色的是真實世界逼真描繪,

P5150879-01.jpg

1801  拿破崙在聖伯恩哈德隘道  雅克·路易·大衛

在新古典主義時代,來自歷史和文學的主題特別受歡迎,因此歷史繪畫享有最大的聲望。然而表現時事的畫作也出現了。這些首先出現在法國繪畫中,以服務於拿破崙的宣傳野心,其中“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這幅〝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1801)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據哾這幅經典的拿破崙畫像共有五幅系列畫作,美景宮收藏了其中一幅,其他兩幅在凡爾賽宮,柏林夏洛滕堡宮和呂埃馬爾梅松馬爾梅松城堡各有一幅

P5150881-01.jpg

大約在同一時間,法國藝術家弗朗索瓦•杰拉德(FrançoisGérard)為莫里茲•克里斯蒂安•馮•弗里斯伯爵(Moritz Christian Reichsgraf von Fries)與他的妻子瑪麗亞•特蕾莎•約瑟夫(Maria Theresia Josepha)和他們的兒子莫里茲(Son Moritz)(約1804年)繪製了全家福。與英國繪畫傳統相比,這幅大型繪畫展現出清晰,大膽的色彩和精確的線條,而英國繪畫的傳統則以活潑的筆觸和執行力為特徵,而不是描述。

P5150881-02.jpg

畫面中的小孩子如天使般的鈺雪可愛。

P5150885-01.jpg

1800年左右,奧地利最能幹的畫家是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福格。他曾任維也納藝術學院院長,後來負責美景宮的帝國美術館。在他的同時代人中,他以其歷史繪畫而聞名,但後代因他的肖像畫而對他印象最深刻。這一幅是以他的妻子,女演員約瑟夫•霍滕西亞•富格(Josefa HortensiaFüger,約1797年)為模特的畫作,非常敏感地描繪了人物的性格,同時採用了西歐肖像畫的表現形式並融入了他的個人風格。

P5150888.jpg

展廳的中間也展示了一些19世紀的家俱,

P5150889-01.jpg

P5150890-01.jpg

特瑞沙女王的一家,

P5150891-01.jpg

P5150905-01.jpg

P5150906-01.jpg

P5150893-02.jpg

來自斯瓦比亞的梅塞爾施密特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是啟蒙運動中最迷人的雕塑家之一,他打破了傳統的代表巴洛肖像風格,轉而支持古典主義。

Messerschmidt生於1736年,他從叔叔慕尼黑法院雕刻家約翰·施洗斯·斯特勞布(John Han Baptist Straub)那裡學到了雕刻工藝。

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a)和弗朗茲·我·斯蒂芬·馮·洛辛根(Franz I Stephan von Lothringen)的鍍金青銅半身像是他的第一項主要任務。梅塞施密特(Messerschmidt)的早期作品,帝王夫婦的雕像,約瑟夫二世(Joseph II)和他妻子的浮雕,以及杰拉德·範·斯威騰(Gerard van Swieten)的鍍金青銅半身像,完成了巴洛克代表性肖像的所有任務,並融入了維也納的藝術傳統。

P5150897-01.jpg

接下來是畢德麥爾時代,所謂畢德麥爾是一種文化轉變的時期,它的政治背景是在歷經了法國大革命、美國革命及拿破崙戰爭後相對穩定的19世紀初 ,文學、音樂 與藝術 一別過去的王室貴族風格  ,一切逐漸被中產階級取代,人物變得樸實,衣著則由奢入簡,室內裝飾則一反十八世紀的華麗 , 追求優雅恬靜。

P5150898-01.jpg

歷史悠久的比德邁時代跨越1814/15維也納代表大會與1848年革命年之間的時期,該時代的油畫一直延續到1860年代。這些畫的特點是力求對所見事物進行真實寫照,因此被稱為比德邁現實主義。

P5150899.jpg

P5150922-01.jpg

在山水畫中,藝術家力求自然,真實的表現形式。

P5150924-01.jpg

P5150928-01.jpg

P5150900-01.jpg

在肖像畫領域,其特點是創建人物的整體圖片,描繪出具有個人特徵的人物,希望盡可能真實地描繪人物,對竭盡全力繪製出人物的情感世界。

P5150902-01.jpg

同時他們也從文學作品中尋找創作的靈感,這就是聖經中曾參的故事,

P5150907-01.jpg

場景繪畫在19世紀上半葉經歷了特殊的發展,通常,以日常生活中的情節作為焦點,有時還處理時事。彼得·芬迪(Peter Fendi)在“彩票保險庫前的女孩”(1829)中討論了蓬勃發展的賭博業務。

P5150915-01.jpg

P5150915-02.jpg

這一幅聖史蒂芬大教堂也展現出了當時的生活場景,

P5150912-01.jpg

這一時期的作品,放棄了宗教和貴族的題材,而表現出普通人的真實生活情景,

P5150883-01.jpg

畫中出現了大量的普羅大眾和平民百姓。

P5150874-01.jpg

1828  年輕時的自畫像  費迪南德·喬治·沃爾德米勒

瓦爾德米勒(Waldmüller)是19世紀最重要的奧地利藝術家。他的名字總是與比德邁時代相關聯,但他的藝術超越了這一時期,在比德邁時代之後很久才繪製了代表瓦爾德穆勒國際聲譽的作品,例如“ Corpus Christi Morning”(1857年)或“ Early Spring in the Vienna Woods”(1861年)。

P5150909-01.jpg

1835年
埃斯特哈齊王儲Mathias Kerzmann和他的第二任妻子Maria Helena,b。Mikolischütz和女兒瑪麗亞
費迪南德·喬治·沃爾德米勒

P5150918-01.jpg

1859年
教母的告別
費迪南德·喬治·沃爾德米勒

P5150920-01.jpg

1857
在科珀斯克里斯蒂市早上
費迪南德·喬治·沃爾德米勒

P5150926-01.jpg

1836年
一個女孩用玫瑰裝飾聖母
費迪南德·喬治·沃爾德米勒

P5150930-01.jpg

Waldmüller當時在表現的所有關鍵領域均處於領導地位,重要的肖像,風景,流派場景和靜物都被他的筆刷捕獲。無論是征服風景,令人信服的近距離和距離渲染,人臉的精確刻畫,細緻細緻的紋理,還是對鄉村生活的生動寫照,他的作品始終處在前列。在後期職業生涯中,這位大師甚至超越了自己,將場景繪畫帶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將其與對自然的描繪相結合,創造出一個和諧的整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羊 的頭像
    小羊

    小羊的旅行世界

    小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