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132531-01.jpg

從獅山砲陣地再往前400公尺,就是山后民俗文化村,我們停好機車,走進這個石牌坊,裡面是一大片整齊的紅牆紅瓦古厝,其間綠樹點綴,藍天為背景,顯得更加漂亮,令人讚嘆。

PC132532.jpg

這群建築完成於清光緒26年(西元1900年),為旅日僑領王國珍、王敬祥父子經商有成,號召族人闢建而成,佔地相當廣闊,包括16棟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1棟學堂建築及1棟王氏宗祠共18棟,合稱為「十八間」。

目前大多為民宿,咖啡館,小吃店,中間也有住家。我們去的時候,其中有一家正在辦喪事,哀悼的音樂非常大聲的傳遍了整個社區。

PC132533-01.jpg

這18棟屋邸全都依山面海,格局、型式、排列工整一致,整齊劃一,配合彩繪、石雕、磚雕、交趾陶裝飾,精緻的建築風貌,展現傳統建築的工藝技術,更藉由四周隘門防禦,形成嚴密自衛空間,以防盜匪侵襲,可以說是金門閩南建築的代表作。

PC132535.jpg

這片建築主要構成單元為二落大厝,每一排三戶,延著山勢層層上升,主屋的屋脊採燕尾,從巷弄望去,棟與棟之間的燕尾在天空對峙相向,飛揚起翹,煞是好看。走進花崗石塊砌築壁體所構成的巷弄,渾厚堅固,纖塵不染的紅磚小道,古意盎然,真正是不折不扣的古裝拍照場景。想像一下,如果身穿漢服,漫步在這樣的巷弄間,應該是非常讚的了,早知道有這樣絕美的場景,應該把我的漢服帶來拍個夠。

PC132536.jpg

小巷之間的應該是隘門的門框,原建築建有隘門,以作防禦之用。

PC132536-01.JPG

山后民居建築群還有一大特色,是密佈而完整的隘門群,就是前後兩幢建築之間砌有圍牆,圍牆的側面開有隘門,其門框由花崗石條砌成,從照片上可以看到上下四角有臼孔,可能就是當初安裝門片所用,這種隘門在金門的閩式建築群中很常見,作為防禦所用。

PC132537.jpg

但是山后的建築由於排列工整又對稱,所有的隘門都在同一個位置,造就了這樣一整排隘門,門門相通的景象,如今這防敵的隘門到是成了最佳的相框了。

PC132538-01.jpg

古厝前庭院的石板上晒著五彩繽紛的小辣椒,排得整整齊齊的,與其說是晒東西,到更像農家的裝飾品。

PC132539.jpg

古厝的大門上有「世務商店」之匾額,但是又大門緊閉,牆上又有住家兩字,也許這裡仍有人居住的。

PC132540.jpg

古厝的背面也很有看頭,斜砌的石牆,配上四個直線條的小窗,屋頂斜舖的紅瓦,弧形的屋脊,構成一幅完美的畫面。

PC132541.jpg

古厝的正面,方正穩固,以石板打底,紅磚為牆,飾以彩繪雕塑,尤似一件精致的藝術作品。

PC132542.jpg

山后聚落分為上、中、下堡,相傳陳淵率12姓來金門養馬時,王姓即為其中之一,而宋末元初之際,王進士率眾移居山后頂堡,為王家奠基。而民俗文化村所在的中堡,則是晚清時期王國珍、王敬祥及王敬濟二代,於日本神戶經商致富後所新建,他們特別聘請江西建築名師設計,採事先規畫方式,從每戶位置、用途到室內空間、庭院、閣樓等,乃至壁樑雕畫、裝飾泥塑取材,都相當考究,歷時25年完工。

PC132543.jpg

民俗文化村的建築排列嚴謹,前後左右都對齊,每棟建築前方地板都舖著石板庭院,外圍築有墻垣圍住。棋盤式布局的功效,主要為防禦敵人入侵,在夏天時,亦具有通風與調節氣溫的作用。

PC132544-01.jpg

山后聚落座落於「五虎山」山谷凹地,相傳為金門好風水之處,其地形上有「五虎回頭」之勢,「虎嘴」在入口牌坊處,而中堡的「王氏宗祠」則位於「龍穴」上。

這就是「王氏宗祠」 ,是聚落中最精彩的建築,傳說中的山后「龍穴」,便位於宗祠內,「龍頭」據說是在祠堂右前牆角出土,就是畫面中建築物左側地上的那塊石頭,而「龍尾」則在右後方偏室中翹起。

PC132544-02.jpg

王氏宗祠可稱山后十八間厝中最登峰造極的建築,如同一幢華美的殿堂,隨處可見精致的建築裝飾藝術。由於那天去的時候沒有開放參觀,所以我們只能欣賞一下外觀。

王氏宗祠為二落式建築,建築的山門、台階、門柱、牆面、石鼓和石獅,皆使用花崗石建材,雕工精緻。山川門中間由門神鎮守,入口採凹壽作法,屋脊上的雙龍搶珠以及各種精美的交趾陶裝飾作工精細,動物神情栩栩如生。

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門前或祠內各式各樣的彩繪浮雕,每一幅浮雕都蘊含吉祥、勵志意涵。

PC132545.jpg

正門有三組富麗堂皇的門神彩繪,中央是一對武官,兩旁則各有一組文官。文官都是身著朝服,頭戴紗帽,足踏雲靴,一手執如意,一手捧托盤。左邊的一對盤上分置「冠帽」與「金鹿」,有「加冠晉祿」的吉祥寓意。另一側的盤上分置「花」與「酒爵」,有「簪花晉爵」的吉祥寓意。

PC132546.jpg

前殿的裝飾藝術,以石雕為主,花崗石質地堅硬,採用了淺浮雕,以上了釉彩的花草蟲魚為主體,左右兩面廊牆的圖案寓意“祈求吉慶、富貴有餘、喜上梅梢及鶴壽延年”。如畫面上左邊石雕上有戟和罄的圖案意為吉和慶,右邊石雕上有旗和球的圖案意為祈和求。

中間是用質軟的青斗石雕成鏤空圓窗,此為螭虎爐圖,又稱螭虎窗,中間的香爐象徵子孫繁衍,祭祀不斷,外圍以象徵多子的螭虎圍繞,寓意“多子多孫,香火綿延”。

PC132547.jpg

除了石雕,山后王氏宗祠的木雕也頗為可觀,前簷椽的設有吊筒,雕成倒吊蓮花籃狀,涂上金漆,十分華麗。蓮與連同音,燈與登同音,蓮燈寓意科甲連登,裝飾在祠堂,有期望子孫一路連登科甲之意。

PC132548.jpg

左右兩的屋簷下,另有兩只石獅子鎮守,這些華美的建築裝飾讓整個山后王氏宗祠顯現出獨特的富貴氣息,也讓人感受到王國珍父子海外經商致富的成就感。

PC132544.jpg

王氏宗祠前方是民俗村裡面另一幢精彩建築---海珠堂,左前方這個小門進去,是喜慶館。​​

PC132560-02.jpg

海珠堂是山后王氏族人的學堂,相傳所在位置佔有「獅子弄球」地理風水,站在堂前向東眺望,可見旭日、明月自海面昇起,宛若明珠懸於海面之上,故名海珠堂。

有別於旁邊12幢古厝的緊湊,海珠堂的前埕有很寬的空間,沿著兩邊牆面各有一排假山,中間一座半月池,營造出山水園林之美。

​​​PC132558.jpg

海珠堂的大門旁兩個子午窗寫著“海為屏,珠照座”、兩旁對聯:海闊天高氣象,珠圓玉潤襟懷,期許學子們奮發向學,能如日月一般光芒四射。

​​​​PC132561.jpg

海珠堂整體建築格局為三蓋廊,左右兩側的櫸頭各有兩個房間,前方房間為中西合璧的洋樓風格二層樓建築,一樓有圓拱外廊,二樓則有西式窗櫺。

PC132555.jpg

因為這兩棟小洋樓,使海珠堂帶上了西方建築的色彩。

PC132557.jpg

海珠堂後落是正廳,採用黑色為基色,用金色系雕樑畫棟,用紅色勾勒線條,顯得華麗而莊嚴,奉祀了王國珍及王敬濟二位先賢,表彰他們對於鄉里的貢獻。

前有拜亭,擺放有整個金門民俗文化村的模型。

兩旁的廂房,作為展示廳,展示山后中堡的創建、王氏家族的發展、海外僑領王敬祥資助國民革命、山后王家與板橋林家聯姻、展現金門鄉僑旅外發展的實力。另亦介紹與山后中堡同一時期閩粵僑村的興建,如南安官橋頭的蔡氏家族大厝等。

PC132556.jpg

中西合壁,雕梁畫棟是海珠堂的建築特色,這些華美的建築裝飾讓海珠堂成為山后十八間厝的建築代表。

​​​PC132561-01.jpg

這是正廳的側門,從這裡可以走到旁邊的喜慶館。

PC132551.jpg

山后喜慶館原為旅日華僑王敬祥故居,以金門傳統喜慶習俗做為本館之展示內容。館內陳展空間配合金門喜慶習俗,規劃有「大廳」、「翁姑房」、「新娘房」、「花轎」、「嬰誕室」及王家文物展示等展示空間,讓遊客可以從其中了解金門人生活。

王敬祥故居為二落大厝,但形制上多左突歸及前方疊樓。第一落有「大夫第」橫額,落款的年代「光緒乙巳年」。房屋內外都有精巧裝飾,木雕、磚雕等各方面都是經雕細琢,而大量採用的交趾陶更是顯現出屋主的富貴氣派。

PC132552.jpg

PC132553.jpg

王敬祥先生10歲便隨父抵日發展,28歲繼承父業,將王家事業版圖發揚光大,並擔任旅日華僑總商會會長。時值孫中山在日本號召國民革命,組織中華革命黨,王敬祥傾囊資助,不遺餘力。參加中華革命黨擔任日本支部長。晚清與其父兄(王敬濟等)共同創建新屋十八棟,安其族人。民國初年,亦出資建晉江海公路,愛鄉愛國情操,令人感佩。

民國十二年於日本逝世,國父親臨弔唁,備極尊榮,隨後亦遷葬返鄉,落葉歸根。入大門右側的「文物展示空間」,室內展示了王敬祥先生及其家族日常用品,包括禮帽、各式勳章、相片、畫像、和 國父往來文書、被任命為支部長時的委任狀以及「復興號」帳冊複製品等。

PC132562.jpg

第一落的大廳中放著一頂花轎。

王阿婆小吃店-01.jpg(此照片摘自Google Map)

海珠堂的旁邊有一家「王阿婆小吃店」,用餐的座位就是戶外樹下的石桌椅,我們去的當天坐滿了人,顯得有點雜亂, 所以懶得拍照,只能上綱去抓一張照片作為示意,這是到山后聚落必吃的店鋪,其實民俗村裡面大概只有這家店提供餐食,最有名的餐點為炒泡麵與石蚵湯雙組合,也提供各種石蚵料理,因為料多味美又新鮮,所以生意非常好,一位難求。

PC132565.jpg

我們在後落的中庭找到了座位,坐下來休息點餐,在金門,由於當年阿兵的加持,炒泡麵成了一道名菜,由於第一天在水頭就吃了所有的石蚵料理,所以這回就只點了一份炒泡麵,這樣滿滿一盤料還蠻多的,一個人吃的話恐怕會吃不完呢,加上早餐買的燒餅也就OK了。

PC132563.jpg

等餐的時候隔壁桌上了一盤佛手螺,看著挺香挺好吃的,一盤200元,於是也叫了一盤。佛手螺號稱「來自地獄的海鮮」,是金門特色海鮮之一!生長在潮間帶的岩縫中,因為外型長的像佛祖的手而得名,也稱做鵝頸藤壺、筆架,學名為龜足。

我們等了好久才端上桌,吃佛手螺的技巧就像啃瓜子,從中心咬下一個破洞後把殼扳開,吸到一咪咪的螺肉,雖然肉很小但也蠻鮮甜的,滿滿的海味讓人一個接一個,這是我們第一次吃,覺得嚐個新鮮也不錯。

PC132566.jpg

用餐完畢,我們又走到下堡去看風獅爺,山后風獅爺位於山后下堡的感應廟前,身披紅色披風,長著大大圓圓的眼睛,裂嘴笑出兩顆虎牙,胸前一顆巨大的銅錢,飾以藍色的彩帶、還有著藍色的尾巴與藍色的眉毛,看似相當可愛討喜。

但是它的作用對於下堡村民來說卻是相當重要,中堡十八間,高聳天際的燕尾脊雖是賞心悅目的藝術珍品,但對住在下堡的村民而言,形成了銳利如劍鋒的燕尾煞。下堡村民乃禮聘堪輿專家,構建這尊坐東南朝西北的石雕風獅爺,來化解此煞。

PC132567.jpg

林間有一隻藍色小鳥,正無憂無慮的遊戲玩耍,

PC132569.jpg

放眼望去,一片片的紅瓦古厝依山勢而建,

PC132569-01.jpg

山后的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PC132570.jpg

年年歲歲,山后風獅爺就是這樣盡忠職守的守護著這片安靜詳和的聚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羊 的頭像
    小羊

    小羊的旅行世界

    小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