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5075.jpg

在薩赫酒店品嚐了知名的薩赫蛋糕,我們沿著克恩滕大街逛到了史蒂芬廣場,雖然下著大雨,但是廣場上仍是遊人如織。聖史蒂芬大教堂是維也納的主座教堂,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它一開始只是個建於12世紀中葉的羅馬式小教堂,14世紀由哈布斯堡王朝的魯道夫四世改建為歌特式的大教堂。其間甚少遭受戰火的波及,除了1683年土耳其兵臨城下及1809年拿破崙破城而入之外,最大的損害是1945年二戰停戰前的那幾天,維也納遭受炮火襲擊,教堂遭受祝融肆虐,屋頂、銅鐘、管風琴和大部分玻璃窗畫毀於一旦。戰後的修復工作從1948年至1962年。全奧地利的九個聯邦州,齊心合力修復大教堂,史蒂芬大教堂因此成了維也納民眾心力凝聚的象徵。十九世紀至今,教堂的改建和修繕工作幾乎沒有中斷過。

 

IMG_5113.jpg

有趣的是,廣場上的觀光馬車的馬匹也穿上了雨衣,整個蓋得的嚴嚴實實的,只露出大眼睛,擺出一付無奈的眼神。

P5150575-01.jpg

大教堂的斜屋頂的馬賽克圖案在雨水的沖刷後顯得更為清晰明麗,

據官網介紹:大教堂的屋頂結構很特殊,目前是由605噸鋼材製成的技術傑作取代了1945年火災後由2000立方米落葉松木製成的哥特式木工的奇蹟-這相當於約瑟夫施塔特(Josefstadt)地區大小的森林中的木材數量。

現在的屋頂長110m,高37.85m,23萬塊釉面磚造就了大教堂屋頂的獨特性。更令人無法想像的是,屋頂坡度在最陡峭的點具有80°的角度,這樣的坡度使得雨水具有很高的排水率,也就意味著屋頂是自我清潔的,而下雪天時,雪在覆蓋屋頂的顏色之前就滑落了。

P5150576-01.jpg

南塔結構非常奇特,由一座座精雕細琢的尖塔簇擁著著高聳入雲的大尖塔,並環繞著一層層的圓珠,就像一個綴滿珠寶的皇冠,顯得富麗堂皇,璀璨奪目,南塔是典型的哥特式,高137公尺,據說是繼德國科隆大教堂之後,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它高高矗立在城市建築之上,成為維也納城的標誌。從外觀看,南塔與教堂的立面外牆的裝飾風格極其協調,窗槱拱門的細節裝飾極為精緻複雜。教堂的外牆幾乎不留平面,動物雕刻從壁簷上探出身來,石雕人像依靠在花窗間的牆壁上。但沙石材料在經過了戰火和二氧化硫的侵蝕,使得牆面上留下了斑駁的痕跡,呈現出一種蒼茫久遠的歷史感。

P5150577-01.jpg

我們走進了大教堂,歌特式的教堂內部立即呈現在眼前,兩排哥德式的華麗石柱,將教堂壯觀的正殿隔成三部份。站在西廊(進入大門的西側走廊)中間,視野的盡頭是教堂最東面的主祭壇,中殿長廊的兩側各有一排直達屋頂的柱子,天花板的肋拱交織出美麗的格子,每根柱子都附有一個小祭壇,上面有數不清的雕塑,主祭壇前的天花板是藍色的玻璃,營造出天堂聖光的效果,

P5150579-01.jpg

走入大教堂是不用買門票的,但是只限於西廊的部分,也就是只能在大門的附近大致的看一下內部,而裡面更精采的部分則要買門票才能進去參觀,為了看一眼那座頂天立地的大管風琴,我們買了門票進去裡面參觀,每張6歐元。

P5150580.jpg

這是大門左側的管風琴鍵盤,

P5150581.jpg

第一次看到管風琴的鍵盤,原來是有這麼多排組成的,

P5150582.jpg

買票進場後,我們到中間的走道,放眼望去,整個教堂裡面有數不清的雕像,裡面的光線非常暗,現場的人也很多,有一些是是旅行團一隊一隊的有講解,我們自由行的沒辦法只能亂亂看,打算拍一些照片回家再查資料,然而回家後也是查不到詳細的資料,而教堂的官綱也是很簡單,所以拍到的這些人物雕像真的不知道他是誰,感覺很遺憾。

P5150583.jpg

中間柱子的線條一直延伸到天花板,與天花板的肋拱連成一體,這種中殿和側廊都是交叉拱頂的設計,不僅堅固,也讓空間有更加向上發展的可能性,由此形成了哥特式建築高聳、昇騰的空間形式。

P5150584-01.jpg

教堂的拱頂很高,柱子上排列了許多的人物,造型和表情非常生動,但是人們必須仰頭才能欣賞到他們。

P5150585-01.jpg

這是柱子上的人物,也是細細長長的造型,附合哥特式建築的特色。

P5150586-01.jpg

這是教堂南面的牆壁,巨大的彩色玻璃窗使教堂內部的光線變得色彩斑斕,石柱巨大的拱圈使得教堂內部的空間成為一個整體,教堂的彩繪玻璃窗毀於1945年大火,只有聖壇背後倖存了兩塊,其他的玻璃鑲嵌不再以宗教故事為內容,而以彩色的圖案來取代。

P5150587-01.jpg

牆面上這一塊小小的浮雕就有很多的人物,右邊是弗朗茨·塞拉菲克斯祭壇,位於北面的牆邊,

P5150588-01.jpg

每一根柱子上都有一個小祭壇,大多數祭壇是巴洛克式的,裝飾很華麗,這是凱瑟琳或塞西莉亞祭壇,由尼古拉·貝克斯(Nikolaus Beckers),馮·霍恩男爵(Baron von Walhorn),帝國議員和私人醫生利奧波德一世於1701年建立。祭壇的主要圖片顯示了聖凱瑟琳,以及聖盧西亞和聖塞西莉亞,而上層則描繪了聖伊麗莎白。

P5150589-01.jpg

每一個小祭壇都有不同的樣式和不同的聖人,這是聖母祭壇,外部由一圈格柵圍著,是備受推崇的恩典形象,即1693年的“陽光下的瑪麗亞”。

祭壇的設計可以追溯到Mathias Steinl,神聖的畫面將我們引向祈禱室,那裡沒有令人煩惱的問題,而僅僅只有信仰。

聖母瑪利亞的畫面幾乎完全是基於Schongauer雕刻的“麥當娜與蘋果”,嬰兒耶穌抱著一個蘋果或梨(基督的愛的象徵),兩個天使抱著Infelkrone,這是為弗里德里希三世皇帝傳世的聖母,眾人按性別整齊地分開,捐助者聚集在一起,手裡拿著念珠,真正是虔誠的寫照。

而天地世界有不同的維度。瑪麗亞(Maria)腳下有月亮,太陽發出光監,照耀著天地。

P5150590-01.jpg

北面的側廊,最前面的祭壇稱為維也納新城的祭壇,這個祭壇是遵照弗里德里希三世皇帝的遺囑,於1447年建立,是一座四翼敞篷祭壇,

P5150592-01.jpg

回頭看北側廊的西面,一個又一個拱圈撐起高高的空間,一樓是歐根親王教堂(Prinz Eugen Chapel),也是歐根親王長眠的地方,

二樓是情人教堂,大約在1440年左右建成,只能通過從西廊開始的螺旋樓梯到達。

自20世紀初以來,這裡是大教堂的聖物寶庫,包含有魯道夫時代的精美聖物和一塊來自最後晚餐的桌布。中間有一個棺材,裡面保存了聖瓦倫丁的骨頭。

P5150593-01.jpg

更近一點看維也納新城祭壇,祭壇一排長長的座椅,為人們留下祈禱的空間,

P5150595-01.jpg

這是一些參觀項目的價目表,除了教堂的內部可以參觀以外,還可以參觀北塔、南塔和地下墓穴,但是都是要付費的,我們因為時間沒有很充足,並沒有一一去參觀。

P5150597-01.jpg

這是另外一個祭壇,紅色大理石盡顯華麗,上面有很多雕像,每一個都栩栩如生,非常靈動活潑。

P5150596-01.jpg

在中殿的中央的北方獨立支柱上,有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講道台,這是1515年由藝術巨匠安頓‧皮爾格拉姆(Anton Pilgram)所設計的講道台,趣味性十足,也是教堂內最精美的一座哥特式藝術品。

P5150598-01.jpg

這個講道台具有六邊形核心的基礎,整個外觀刻滿了哥特式的螺旋花,而且是立體鏤空的非常繁複精致,上面有四個雕像,是有名的四大教會聖師,這四尊雕像非常生動,神態各異,分別用四種不同的年齡和不同的氣質來表現。

P5150598-02.jpg

帶有哥特式雕花裝飾的螺旋形樓梯向上延伸,蟾蜍和蜥蜴在樓梯上戰鬥,暗示了人類在善與惡之間的永恆鬥爭。

P5150599-01.jpg

在講台下,也是非常繁複的立體鏤空雕花結構,

P5150599-02.jpg

仔細看,裡面還藏著兩個人物,

P5150600-01.jpg

而且在講道壇的底部,作者將自己以一個「倚窗眺望人」的形象刻了下來,自已半倚在半開的窗上,手中握著心愛的刻刀,從窗裡探出頭來檢查自己的作品。

講道台.jpg

這一張是從綱路上抓來的照片,可以看得更清楚,

P5150600-02.jpg

幾個世紀以來,大教堂的講台經常是宗教衝突的場所,無論是在改革時期還是在上個世紀,1938年10月7日,在國家社會主義時代中期,樞機主教因尼澤將歷史講道傳給了年輕人。

P5150601-01.jpg

我們站在中殿的走道上,面向主祭壇,以感受上帝通過這座偉大的教堂傳達給世人的話,

P5150601-02.jpg

這是南面的側廊,看向大門的方向,為了維修頂部的吊燈,必須出動特殊的雲梯車,由於正有維修工程,所以這個空間沒有遊客,顯得較為空矌,

南側廊的西面一樓是Eligius教堂,這是聖史蒂芬教堂中唯一倖存的哥特式祭壇,教堂的右側牆上是尊敬的“眾議院之母”雕像(大約1330年),這是一個可以默默祈禱的地方。

二樓是巴塞洛繆教堂,早期,著名的“哈布斯堡磁盤”裝飾了這裡。如今這些展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祖先的文物都被安置在維也納市歷史博物館中。有一塊哥特式的基石上有聖邁克爾殺死一條龍的浮雕。

P5150601-03.jpg

站在中殿的走道,看向西面,入口處巨大的拱門在光滑的地面投下斑爛的倒影,上方鑲嵌著彩色玻璃的玫瑰窗給教堂帶進美麗的色彩。

P5150602-01.jpg

看完了教堂的大致結構,我們就隨便逛逛,欣賞一些美麗的細節,比如牆上的這一對小天使,托腮側躺,看著地上的芸芸眾生,憨萌可愛,

P5150603.jpg

這是長排座椅的一端,造型獨特,上面有精致的雕花,光滑的外表黑中泛紅的顏色在在顯示出了歲月的痕跡,

P5150605-01.jpg

這是約瑟夫祭壇,約瑟夫(Josef)祭壇建於1699年,也歸屬於馬蒂亞斯·斯坦(Matthias Steinl)。1675年,利奧波德皇帝(Emperor Leopold)將他選為他繼承人的守護神。約瑟夫還是反對土耳其人的守護神。

P5150606.jpg

祭壇兩側的雕像,雕刻得神態生動,體態完美,面貌俊朗,身體的肌肉和衣飾線條流暢生動,

P5150607.jpg

這大概是唱詩席,

P5150608.jpg

唱詩席的左面牆上有一尊聖殤的雕像,聖母抱著剛從十字架上放下的基督,充滿著衷傷的情緒,

P5150609.jpg

大天使的雕像,很有動感的形象,

P5150610.jpg

最有趣的“麥當娜僕人”聖母,傳說這尊雕刻原本放在一位貴夫人的寢室,有天夫人的寶石戒指不見了,她認為是女僕偷了,令人拷打女僕,蒙冤的女僕只好向聖母像哭訴求助,而當貴婦準備戴手套出門時,竟發現戒指就卡在手套上,她在驚愕懺悔之余,決定將這尊聖母象捐贈給大教堂,徒此這尊「女僕聖母像」就成為所有維也納女僕們抱怨惡主人的固定對象了。它是哥特式的雕塑之一,非常“漂亮”,“優雅”和“生動”,據說這尊雕像原來是有著豐富多彩的顏色,只是隨著歲月而慢慢失去了它的色彩了。

P5150611-01.jpg

北側西面二樓的情人教堂,可以看到旋轉樓梯,

P5150612-01.jpg

這是位於南側中間的利奧波德祭壇,由路德維希·林青格於1903年以新哥特式風格建造。在優美雕刻的祭壇上,立著的是聖利奧波德雕像和老奧地利的徽章。下面還有兩座半身像。

P5150612-02.jpg

這座祭壇非常華麗精致,繁複的藤蔓纏繞的圖案典型的哥特式風格,

P5150614.jpg

整排北側側廊的立柱,每個立柱上都有雕像,這些支柱人物,每三人一組-共77人,主要是用粘土或石頭製成,從教堂中殿的北牆上一隻手握著地球儀的父神開始,這些雕像展現了中世紀的人們風貌,他們的捐助者,大多是維也納公民可以說聖史蒂芬大教堂的支柱成為了豐富的繪畫載體,用來共同標誌出通往主祭壇的一條奉獻之路。

P5150621.jpg

這一區是主祭壇,用欄杆隔出一個空間,有托比亞斯‧巴克以聖史蒂芬的殉教為主題所作的祭壇畫,以聖母無染原罪的雕像加冕-讓觀看者可以欣賞到天空,那里基督已經在等待烈士斯蒂芬,前方的雕像是一六四七年約翰‧賈可布‧波克(Johann Jakob Pock)的作品。從聖壇背後兩塊躲過浩劫摧殘的玻璃窗畫,投射縷縷五彩繽紛的光線,更為祭壇增添了神祕與莊嚴的氛圍。整座主祭壇的彩繪鑲板、精緻浮雕、工藝細緻,處處引人入勝,令人不得不佇足細細欣賞。

P5150615.jpg

教堂整體風格為哥德式,但位於東面中心的主祭壇卻是巴洛克式的。它由Pock兄弟合作完成,哥哥Johann Jacob Pock(1604-1651)負責雕刻,弟弟Tobias Pock(1609-1683)負責繪畫,畫中描繪的是聖史蒂芬被亂石打死的情景,他是第一位殉教的教會執事。主祭壇前方懸掛著受難的耶穌基督雕像,

P5150616.jpg

P5150644-01.jpg

主祭壇頂部頭戴金冠,背靠聖光的基督,兩旁圍繞著兩位天使,

P5150639.jpg

主祭壇中間是一富油畫,前面有七個鍍金巴洛克式燭台加冕,作為七個原始教會執事的象徵。

P5150641-01.jpg

主聖壇背後有兩面躲過浩劫摧殘的彩繪玻璃窗,色彩鮮明,畫面精致,在陽光下投射出五彩繽紛的光線,更為祭壇增添了神祕與莊嚴的氛圍。

P5150626.jpg

這是主祭壇右側的小祭壇,

P5150625-01.jpg

再往右邊,教堂的東南側,在主祭壇南側與新城祭壇對稱的位置有一個很大的石棺,那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1415-1493)的棺墓,他於1452年被加冕,也是最後一位在羅馬由教宗加冕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早在1463年,48歲的腓特烈三世就開始為自己籌劃建造棺墓,他請來了荷蘭雕塑家Niclas Gerhaert van Leyden(1430-1473),雕塑家採用奧地利當地產的一種紅色帶白花紋的大理石,精心製作出號稱阿爾卑斯山以北最漂亮的皇陵,也是中世紀歐洲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之一。光上方的大理石棺蓋就重達8噸,雕刻著身著加冕禮服的腓特烈三世。由於這種大理石極難雕刻,1473年Niclas去世時仍未完成,由另外兩位雕塑家Max Velmet和Michael Trichter按照先前的設計於1513年才最終全部雕刻完。如今,這座墳墓將教堂東南部的聖史蒂芬合唱團大廳變成了一座靜翌的墓地禮拜堂,給遊客以永恆的感覺。

P5150623-01.jpg

墓的前面是使徒合唱團的位置,有一個小型的管風琴,旁邊應該是合唱團的座位區。

P5150617.jpg

這就是聖史蒂芬大教堂著名的管風琴,頂天立地,據說是最大的管風琴,銀色的風管發出幽藍的光,

聖史蒂芬(St. Stephan)具有悠久的風琴傳統:早在1334年,便首次設置了風琴。1507年,博爾扎諾大師Burchhard Tischlinger在西廊的二樓創建了“大型”風琴,旁邊是大教堂最著名的大型聖器收藏室。

在大教堂的巴洛克式翻新過程中,由皇家風琴製作人費迪南德·羅默(FerdinandRömer)建造的十音合唱風琴就設置在舊合唱團座位的上方,1720年,在西廊上建置了帶有32個音高的大型羅馬風琴。1797年,最古老的兩個風琴被拆除,西廊上的大型風琴被擴大到41個高音。1886年,符騰堡州的弗里德里希·威克(Friedrich Waicker)創立了他著名的“巨型風琴”,有90個風管,該琴在1945年被大火燒毀。

P5150619-01.jpg

1945年的巨災之後,約翰·馬澤里納斯·考夫曼(Johann Marzellinus Kauffmann)於 1948-1952年創立了電子合唱團,並於1956年至1960年用捐贈的資金建立了一個大型風琴,共有125風管。梵蒂岡第二屆理事會的禮拜式憲法(1962年至1965年)將教堂音樂視為禮拜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從而賦予教堂音樂以新的地位,這也對聖史蒂芬產生了影響。而目前的這座風琴是建於1991年,是新合唱團所用。(以上文字摘自聖蒂芬大教堂官綱。)

P5150624.jpg

從側面再仔細的觀賞一下這座管風琴,巨大的風管排列得錯落有致,可惜沒有聽到它的演奏,還好在布拉格的教堂音樂會已經聆聽了管風琴音樂的磅礡氣勢。

P5150620.jpg

教堂中的聖職人員來來往往的忙碌著,似乎接下來有什麼活動,弟弟在座位上坐一下,感受一下教堂內神聖的氣氛,

P5150627.jpg

P5150628.jpg

這兩枚是大理石欄杆上的石雕,可能是家族徽章,

P5150629-01.jpg

教堂中有許多小祭壇,其中最有名的還要數主祭壇北側的維也納新城祭壇(Wiener Neustädter Altar)。它製作於1447年,最初在維也納新城的西多會教堂,1881年由於經濟困難被賣給聖史蒂芬主教座堂,1884年正式搬入。整個祭壇為椴木製作,高4.5米,有兩層可打開的門,門打開後的寬度達到5.5米。

史蒂芬教堂-01.jpg

據說平日祭壇的彩繪門呈關閉狀態,上面是網路抓的照片,門上繪製著聖人的畫像。

史蒂芬教堂-02.jpg

周日會打開外面一層,這也是網上的照片,可以看到這兩層總共繪製了72位聖人。

P5150630-01.jpg

而節日期間最裡層也被打開,我們來的時候正好打開著。打開後的祭壇我們可以看到聖母瑪利亞生平的彩繪木雕。中間上層的木雕表現的是聖三位一體為聖母瑪利亞加冕。中間下層為腳踩新月、懷抱小耶穌的聖母,左邊托塔的女聖人為聖芭芭拉,右邊持劍的是聖凱薩琳。

新城祭壇-01.jpg

左側上層的木雕為上帝為聖母瑪利亞加冕。

新城祭壇-02.jpg

左側下層描繪的是耶穌的誕生。

新城祭壇-04.jpg

右側下層刻畫了東方三博士來朝的情景,他們向新出生的小耶穌獻上了黃金、乳香和沒藥。

新城祭壇-03.jpg

右側上層則表現的是聖母去世後的升天。

P5150631-01.jpg

這是中殿牆上的一尊雕塑,看起來非常威嚴,也許就是父神。

P5150632.jpg

從北側廊遠遠的欣賞的管風琴,風琴的造型與後面的花窗甚至整個教堂完美的成為了一體。

P5150635.jpg

這是通往北塔的側門,又稱為鷹門,高高的拱頂一氣呵成,非常壯觀。

P5150636.jpg

最後,我們又在教堂內逛了一圈,把相機給了弟弟,他拍了很多雕像作品帶回去慢慢欣賞,這是巴洛克式的石碑上有兩個非常可愛的小天使,

P5150638.jpg

小祭壇旁邊的雕像,造型生動,也拍下來欣賞,

P5150643-01.jpg

頭頂金色光芒的聖人,

P5150645-01.jpg

巴洛克式的聖母祭壇,

P5150647-01.jpg

P5150649-01.jpg

 

P5150652-01.jpg

P5150653-01.jpg

P5150656-01.jpg

P5150658-02.jpg

這些雕像每一個都生動有趣,可惜的是沒辦法查到他們的出處和典故,因為語言不通,當時也無法向工作人請教,感到非常遺憾。

史蒂芬教堂-12.jpg

另外這個支柱人物就是聖史蒂芬,

史蒂芬教堂-03.jpg

這是北殿牆上的風琴腳,那上方原本有此教堂最古老的一組管風琴,不過已在1797年拆除。

其下方是雕塑家Anton Pilgram,手持角尺和圓規,下方的M.A.P 1513是他名字的縮寫和此作品的完成年代。

史蒂芬教堂-04.jpg

沿著北側廊向東走,靠近北門內的牆上有尊基督雕像,因其痛苦表情被戲稱為「牙痛的基督」。傳說有群學生曾在雕像下巴上系條繃帶作為取笑,結果不成想他們全都因此而牙痛不止,直到他們跑回到雕像下虔誠禱告悔過才得以康復。

上面這三張並沒有拍到照片,為了內容的完整性,從官綱上抓來作一個補充說明。

P5150650.jpg

為了趕在12點去看安卡時鐘,我們就這樣匆匆的結束了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參觀,最後在中殿留個影作為紀念。

回來整理遊記又查了一些資料,才發現遺漏了很多精采的細節,還有地下室和南北兩塔也沒有參觀,這就是旅遊的遺憾,每次都是回來以後才對這些景點有了更深的了解,卻總有很多遺珠之憾,期待下一次有機會再訪吧。

這就是偉大的聖史蒂芬大教堂,氣勢雄偉,雕飾繁雜,屋頂用彩色馬賽克併貼出哈布斯堡王朝的標誌圖案,顯示出王朝的富裕和強盛。正門為羅馬式建築風格,聖壇是巴洛克式風格,南塔是哥德式,北塔則是文藝復興式的。將如此眾多的風格融合在一起,充分表明了維也納不屈不撓又包容兼收的個性與才華,讓世人佩服。

ps,以上一些內容和文字參考自聖史蒂芬大教堂官綱和楊春龍的旅遊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羊 的頭像
    小羊

    小羊的旅行世界

    小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