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海坑道坐了一回船,又沿著步道繞了一圈,總算是心滿意足了,接著去旁邊的「大漢據點」,遠遠望去,大漢據點臨海的山勢稜線,伸入海中,據說就像一座印地安人的頭形側影,這就是「印地安人頭岩」,可是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條伏在水面的鱷魚。
在這裡,兩道突出的山丘,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海灣,
小海灣的左側是北海坑道的出海口,
而右側是大漢據點,右邊道路的盡頭是大漢據點的入口,隱藏在山壁中,並不醒目,整個山體似乎都是花崗岩組成,非常堅固,
坑道的入口前面,是一條石壁旁鑿出的小路,走到這裡,就有一種居於險要之地的感覺,
站在坑道口向左邊看,與北海坑道遙遙相對,可以看到的北海坑道的2個通往大海的出口,
坑道的入口,有著詳細的介紹,以及結構配置示意圖,
大漢據點位於南竿南方鐵板海岸線上,與33、46等據點及莒光島形成嚴密的火砲交叉網,控鎖南竿與莒光之間的海域,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民國64年,基於作戰任務需要,當時陸軍登步部隊官兵弟兄不分晝夜輪流施工,因當時設備簡陋,除用炸藥爆破外,其餘均靠人力一寸一土挖掘而成,於民國65年3月29日竣工。
據點是一座少見的三層坑道,最上層為連部,第2層設有生活圈及預備機槍陣地, 最下層設有4座90高砲陣地、簡報室、中山室、庫房、儲藏室等空間;坑道寬約1.2至2公 尺,高約2公尺,總長約430公尺。走入據點內,每一處槍口、砲口均面向海洋,充滿肅殺氣息,體現了國軍當年「緊扼海疆、大漢天威」之勢,
隨著兩岸情勢和緩,軍方將據點撥交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經整修後,於民國95年對外開放。近年來,由於「藍眼淚」的發現,據點的坑道口,由於少有光害,已成為觀賞藍眼淚的最佳地點之一。
進入坑道的入口,迎面就是一面牆壁,
左側的牆上有一個觀察孔,可以監視外面的海面,也許這是一個射擊孔,如果海面上有敵情,那麼就可以在這裡開槍射擊,這只是自己的想像而已,真正的戰爭一定不會這麼簡單的吧,
接著向右邊轉彎,就能進入坑道了。
這是一個比較小的坑道,有別於金門的坑道,周圍的內壁如犬牙般參差不齊,可以想像,當年官兵們要在如此堅硬的岩層中,鑿出一個坑道,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
白色的照明燈,沿著石壁蜿蜒再行,如同2道閃電通向深處,因而坑道內非常明亮而乾淨,
走著走著,左邊出現了一個簡報室,牆壁是非常乾淨明亮的白色 ,
這裡展示了大漢據點的模型沙盤,可以清楚的看到坑道的三層結構,下層有許多叉路,每一個叉路都會通向一個面向大海的槍炮口,
再往前走,可以看到坑道的右側有一些房間藏在山壁中,
另外一邊是一條通往海邊的叉路,但是正在維修,不能夠進去,
再往前,有一個「守機室」,室外設有「AED」和消防砂,
坑道的盡頭是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前面是對著大海的開放空間,當初是90高砲的陣地口,兩旁有儲藏武器彈樂的小倉庫,
這里曾經是90高砲的陣地,現在高砲已經移走,而成為一個圓弧形的觀景台,
牆上還畫著對岸各級軍艦的辨識圖,
遠方的海面上隱隱約約看到一些島嶼,這個方向應該不是大陸的方向,而是東西莒的方向,
通過長焦鏡頭,看到海面上有2個小島突出海面,這麼小的島應該不是東西莒吧,
遊客們興奮的在這個昔日的砲陣地拍照留影,順手拍了一張,剪影的效果還蠻不錯的,於是與這位太太留了line,回去再傳給她。
從側面看這個砲陣地的構造,可以發現它完全是藏在岩壁中的,
往左面看,可以看到不遠處的另外一個砲陣地,
砲陣地的右邊有一道樓梯,不知道通向什麼地方,
往下看,岩石直直的切到海面,海浪拍打著岩岸,有點險峻,
往右面看,山石嶙峋,
堅硬的花崗岩展現出特有的紋理,
有一道階梯延著山勢蜿蜒而上,
於是,我決定走上去看個究竟,
走到上面頂端,是一個小小的平台,據說是看藍眼淚的最佳地點,
接著轉入一條稜線上的小徑,小徑上空無一人,通往一個神秘的地方,
走著走著,旁邊出現了一個碉堡,隱藏在綠色植物中,不知道這是不是坑道最上層的連部,
仍然是神秘的小徑,彎彎曲曲的不知通向何方,
旁邊又出現了一座軍方的建築,
又走了一會兒,
終於看到前面的出口和外面的建築物了,就這樣逛了一圈,但是似乎只參觀了據點的下層,至於中間和上面那層並沒有開放參觀,有點可惜了,
原來出口就是遊客中心對面的山坡,這樣走了一大圈也有點累了,正好再去遊客中心稍作休息,補充一下水份,於是又踏上旅途,駛向下一個景點---鐵堡。
由南竿遊客中心回到仁愛路,這裡附近有一個鐵板村,曾經是大型菜市場、縣政府的所在地,繁華一時,但在政經中心轉移到山隴村後,仁愛村又回歸平淡。現在有一些民宿和(虫弟)餅小吃店,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拐進去一訪,但我卻略過了,直接沿著津板路往西走,一路上就是這種戰備車轍道,路上車子很少,空氣清新,环境優美,右邊是山壁,左邊是大海, 騎行其中也是難得的享受,
騎行了大概500公尺,二三分鐘後就看到了鐵堡的介紹牌子。
停好機車,走到木頭的欄杆旁邊,看到下面大海中,有一座小島,它有個剽悍的名字---鐵堡,島上是用綠色迷彩打造的軍事設施,氣勢雄壯,因地處要津,成了鞏固海岸安全的海上堡壘。
鐵堡突出於仁愛村西側的礁岩上,是一座小型坑道式碉堡。早年國軍因為戰略需要,以「明開挖」方式,挖掘礁岩使其中空後,上覆水泥並漆上迷彩,作為掩體。
從遠處看,鐵堡孤立突出於海中,頗有傲然屹立之感。
據說坑道內部是士兵的居住空間,機槍口、砲台、床鋪、廚廁等空間,井然羅列,麻雀 雖小,五臟俱全。而坑道旁的岩石上,插滿以水泥固定的玻璃碎片,防範對岸水鬼摸哨。
過去,由於鐵堡位處偏僻,加上突出於海上,對岸水鬼常會趁半夜前來摸哨,是少數有軍犬駐守的前哨據點,現仍保存有軍犬的圈養住所。而今硝煙已經遠離,鐵堡失去了軍事作用,經過整修,已成為一處體驗戰地風情的景點,人們可以來這裡一探這極具神秘色彩的鐵血之堡。
之前在綱路上看到有人寫道「進入鐵堡之前需要先往下走一段樓梯,當然就是要做好回程爬樓梯的心理準備,如果不想走路的人可以在上方階梯拍照就好,還能跟鐵堡完整合照,也不錯喔~」,想一想,軍事坑道不就是那麼回事嗎?在金門參觀了很多了,又想著後面還有很多行程,於是在當下就放棄沒下去,只在上面架起三角架拍了一會照,又遇到一位年輕姑娘(後面以A小姐代稱),居然沒有租機車,只是靠坐公車和步行來完成旅行,真了不起。於是交談了幾句,又互相幫忙拍了照片,她便往北海坑道而去。
站在這裡,眺望著鐵板地區優美的海灣景色,心懭神怡,覺得神奇又有趣,遙想當年在此守衛的軍人們,長年身處這美麗又充滿危機的地方,又是怎樣的一個心情呢?
好在弟弟年初利用元旦假期也曾經來這裡旅行,下面是他參觀鐵堡時拍下了一些照片,
孤立的小島佇立於大海中,逆光中更顯得蒼茫而雄壯,
走下階梯,一條迷彩小道通向神秘的堡壘,
小島的外觀看似平常無奇,上面一條平坦小路,幾個迷彩的架子,內裡的卻大有乾坤,
走近看,迷彩的雕堡,嶙峋的山石上赫然「鐵堡」二個大字,威風澟涼,造就出不可侵犯之勢,
走入內部,有精巧的排水系統,
也有「曲徑通幽」的內部通道,這就是當初將士們生活和戰斗的空間,
這裡還有一個小小的空間是當年豢養軍犬的地方,
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島,當年可是一個鐵血堡壘,將士們駐守在這裡,守衛著國家的安全。
接著繼續走津板路前往津沙聚落。
車轍道沿著海岸建在半山腰上,彎彎曲曲的,左邊是海,右邊是山,綠蔭環生,路面除了行車的兩道車轍外,是能夠呼吸的石塊和綠草舖面,又沒有什麼交通流量,視覺效果非常好,
而且不同的路段,還能欣賞不同的風景,前面不遠處隱藏在樹蔭後面的可能又是一個雕堡,
走近看,果然是「忠誠堡」,大門關著,我以為仍有國軍駐守著,並沒有開放,後來查google地圖才知道這裡原是國軍的55據點,現在改成為一個「背包客棧」,
而旁邊已改建成一個咖啡店,有露天的賞景座位,可能因為不是旺季,並沒有營業。
在這裡附近,「北海坑道」、「大漢據點」和「鐵堡」連著三個景點都是軍事設施轉型而來,一個是地下水道,一個如地下迷宮,一個是海上堡壘,都非常精采又各有特色,可以說是馬祖南竿旅遊的最大亮點,可惜鐵堡只是驚鴻一瞥,沒有下去,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有點遺憾,不過留一點念想等下次再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