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忠誠堡繼續沿著津板路前行550公尺,就看到了指示的路牌,
沿著路牌下坡,進入了津沙村,村口就是有名的津沙小館,可是沒有開門,也許是過了午餐的時間,又也許是旅遊的淡季,村子裡看起來空空蕩蕩的,只有零星的遊客,
津沙位於雲台山下,南竿島西南方突出處的潛澳,是南竿最接近大陸的聚落,也是最多原籍大陸連江縣移民的村莊。津沙曾是南竿第二大村,兩岸未分治前,因臨近閩江口,村內還有「引船入港」行業。抗戰時期,日軍為控制閩江口航道,有一班兵力據守在西邊山的「雁廬」。早年漁產興盛,村內設有私塾,文風鼎盛;居民也兼營釀酒、藥鋪、商號與 煙館等行業。聚落內分成澳中、東邊山、西邊山、溪底等4個區域。民國60年左右,由於漁業沒落,居民紛紛外遷。近年來,聚落保存風潮興起,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補助下,居民紛紛整修顏已久的古厝,在幽靜曲折的巷弄間,經營起民宿、咖啡屋、餐館與特產店,從昔日漁村轉型為觀光勝地,津沙聚落走過滄桑歲月之後,人潮漸聚,活力再現。
再往前走,網路上有名的榕樹下小吃店,沒看到半個人影,心中對津沙村的美好想像有點失望,邊嘀咕著邊停好機車,老闆娘就出現了,熱情的招呼客人進去用餐,
提供的餐點有老酒豆花,每碗50元,滿滿的一大碗,是冷的,豆花的質地比較沒那麼嫩,與眾不同的是有淡淡的酒香,
另外就是馬祖特有的小吃(虫弟)餅,類似蚵蛥的一種食物,一個扁平的勺子先放一些麵糊,加上炒冬粉,再加入幾顆蚵仔和雞蛋,外面再裹上麵糊,
上面再加上一兩顆花生,放入油鍋炸,
炸得金黃酥脆的,就成了,價錢也是每個50元,
這樣的一個小食,現點現做,外脆內香,味道還不錯,在稍感寒冷的氛圍中也是很暖胃的,雖然看起來沒有很大,吃起來感覺份量蠻多的,加上一大碗豆花,真的有點撐了。
坐在小店中邊品嚐美食,邊和老問娘閒聊,原來老闆娘來自對岸的福建省,嫁到嘉義的義竹,老公卻對她不好,分手後又交了新的男朋友,於是來到了這個邊彊小島,開一家小吃店,自食其力,又可以離家鄉近一點,
又跟老闆娘請教津沙村的景點,她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指著小店的對面的牌樓,說是裡面的天后宮不錯。
於是,吃完點心,津沙村的遊覽就從這裡開始,走入牌坊,是一條安靜的小路,小小的方石舖就的路面,一塵不染,兩旁是石砌的屋子,古樸而寧靜,
左邊的圍牆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塊交錯堆砌而成,上面裝飾著一排紅布封口的酒罈,也暗示了津沙村曾經的釀酒歷史,
寂寞的小院,有點荒廢了,蔓草叢生,只有兩組石桌椅,仍然非常簇新,院子後面閩東式的石造小樓,建得美侖美奐,
安靜的小巷,紅磚舖面,兩旁的石牆木門窗,搭配透著古意的街燈,極富老街風情,
天后宮,是聚落的信仰中心,建造得美麗精緻,足見人們的重視程度,外觀看起來並非是個古蹟,所以沒有進去參觀,只在外面拜了一下,以表敬意,
這一區大多是經過整修的閩東式古厝,牆面都是用石塊交錯砌成,看起來厚重又堅固,很有安全感,非常適合這樣海島多風的氣候類型。
由古厝改建的民宿和茶館,每一家各有不同的風格,這一幢,雕花的門窗配上特色的街燈,給厚重的石屋增加了幾許婉約和柔和,給旅人營造出優雅的住宿體驗,
這一幢,用白色勾勒石縫,形成好看的圖案,木製的窗子,經過長年的風吹雨打,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這一段殘壁,展示了石牆的內部構造,原來石牆的內部夯滿了泥土,甚至植物的根也長入了石牆,融為一體,
安靜的小巷,讓人流連忘返,
這一幢,臨街的牆面都是木板,漆得油油亮亮,大門口挑著兩盞紅燈,牆下是封著紅布的酒甕,有點像古裝劇中的客棧,
這一幢,雕花窗櫺,木製欄杆,如果再加上一個「茶」布幡,活脫脫就是一個茶樓。
這樣古朴雅緻的環境,又空無一人,沒有半個遊客打擾搶鏡,真正是一個拍照的好場景,於是,架起了三角架,玩起了自拍,
雕花窗前拍一張,
寧靜小巷拍一張,
可愛彩繪壁前拍一張
彩繪牆的對面是一張圖,津沙村全村的布局一目了然,村子的旁邊有一道防波堤,堤外就是津沙海灘,
於是走走逛逛就繞到了防波堤旁邊,堤壁上畫著大幅的壁畫,盡頭有一個瞭望台,但是入口處攔著布條,並沒有開放參觀,繞過瞭望台,視野豁然開朗,面前是一個小小的海灣,平整細緻的沙灘,一望無際的大海,據說這裡的夕陽很美,每當夕陽西下,陽光給沙灘鍍上一層色的光光芒,所又稱金沙,可惜今天是陰天,注定是看不到夕陽了,
海灣的兩邊,是鬱鬱蔥蔥的山,臨水一層露出石頭,大概是漲潮時淹入水中的一層。
海岸邊的石頭,經過海水長年累月的沖刷,呈現出獨特的造型,充滿了厚重和桑蒼的感覺,再往上面一點,有一些石砌的堡壘,很有趣味性。
無人的沙灘,非常安靜,海浪一波一波輕輕的拍打著沙灘,
那麼架起三角架,再來玩一下自拍吧,
沒有同行者的催促,沒有其他遊客搶鏡,對著鏡頭,亂擺Pose,盡情拍,
這一大片的沙灘,都是你的,這一大片的無敵海景,盡收入鏡,
很喜歡這組石頭,天然的顏色,天然的裂痕,充滿了大自然的魔力。
離開浪漫的沙灘,出口的左側有一個小小的坑道入口,上面的標語非常醒目,提醒著人們,這裡也曾經是抗敵的前沿陣地,雖然如今朱毛已過世多年,共俄也長久相安無事了。
沙灘出口的左邊,又稱左邊山,是一大片廢墟,也是津沙村最有趣的地方,更是綱美們拍照打卡最熱門的點,
津沙是南竿最接近大陸的第一大漁村聚落,早年漁產興盛,居民除海上捕撈外,也兼營釀酒、藥鋪、商號、煙館等行業,曾是南竿第二大村;當時村內曾設有私塾,因而文風興盛,繁華一時。
早期馬祖移民大多來自福建的東部,因而這裡的建築大多是閩東式建築,石砌的牆面,而屋頂則由木樑和瓦片搭成,經年累月的風吹雨打,屋頂全毀,只有石頭牆壁仍堅挺不拔的豎立著,而形成這樣風塵古樸的古城樣貌,不過我猜,這樣的形貌也是經過了整修和維護的。
古朴的石階,通向蔓草叢生的古屋,很有趣味,
據說石階上第一棟建築為邱家古厝,是以前津沙的第一大富豪。
而今旅遊盛行,不及頹圮舊屋重現生機,蛻變成老酒館、民宿,讓老房子又注入了新活力;也有這樣的特色新厝加入了。
一個人的旅行,終是有點寂寥,再加上天氣陰陰沉沉的,遊人稀少,更是少了一點興致,所以我當時對這一區興趣缺缺,根本沒有走上去,生生的錯過了高處的風景,回去還對民宿老闆抱怨津沙沒什麼好玩的。甚至只拍了這張新房子的照片,好在從弟弟的相簿中找到了上面這些老屋的照片,才不致於在津沙村這一章留了白。
雖是如此,想著難得來此一趟,還是多拍一些照片吧,
於是又回到了澳底的巷弄中,拍,拍,拍
這就是馬祖南竿的津沙聚落,走在古色古香的巷弄中,每個轉角都是新風景,聚落內的百年老榕樹,也是不可錯過的景緻。西邊山石階上精彩的古厝群,倚著山壁建造形成錯落有致的聚落,就像一座古朴的山城,所有這些讓津沙成為了獨具魅力休閒小鎮。如果有時間可以在這裡住上一晚,踩沙灘看夕陽,坐在高處的咖啡座看海,在村中小店品嚐美食,也可以帶上各色行頭,作各種造型,在這古朴場景中搔首弄姿,舞風弄蝶,拍下個人寫真,所以說津沙是一個讓人放空耍廢的好地方。